根据太阳在春夏秋冬时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近一步区分成24种不同位置,谓之节气,先民将冬至到次年冬至整个回归年时间平分成12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中气间长均分为二,其分点叫作「节气」。这十二中气和十二节气的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西洋的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两次穿越赤道与最北与最南的四个时刻,作为四季的中心。而我国农历里则把节气分得很细,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相邻两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度。节气的名称大都反应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明显是以方便农耕为考量,可说是太阳位置的反映,也是气候寒暖的反映。最迟在春秋时代就产生这样的概念。 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冬至)的运行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夏至)附近运行速度较慢,所以以地球的观点,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运行15度所须的时间自然有别,因此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冬天的节气较密,而夏季的节气较疏。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完全按回归年的长度。 为了调合回归年(阳历)与朔望月(阴历)之间的差异,农历把二十四节气中,双数的叫中气,单数的叫节气,而且规定每一个中气标定在一个农历的月份中,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谷雨必定在三月,其余依此类推。另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相合。 朔望月一般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30度的时间短,故经过数月后,按朔望月排出来的月份,就有一个轮不上任何中气,而这个月在农历里就定为「闰月」,由于它没有月名,所以仍沿用上一个月的月名,而称为闰某月, 1998年农历5月份之后的一个月内(6月24日到7月22日)只有「小暑」一个节气,于是就成为「闰五月」。右为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其物候如下: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这一天春天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水将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们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明洁晴朗,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生长很为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万物渐将随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热作物这时开始结籽灌浆,即将饱满。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 小暑:暑是炎热,此时还未到达最热。 大暑: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 立秋:秋天开始,植物快成熟了。 处暑:处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气到此为止。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了。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间,这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见霜。 立冬:冬是终了,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开始降雪,但还不多。 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长,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此时尚未冷到顶点。 大寒:寒冷到顶点。 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等八节气最为重要。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天。一年分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而「分」与「至」表示正处于这季节的中间。 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雨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标示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为了方便记忆,简记为以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