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古代天象记录-彗星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星孛”是我国古代对彗星的称呼,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 
    中国古代关于彗星的纪事也很早,最可靠的是古书《春秋》对出现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鲁文公十四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多达31次(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周期是76年,因此大约每隔76年它将出现一次,1986年它再次出现),且记述详尽。比如《汉书·五行志》对出现于元延元年,即公元前12年的记载是:“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游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对哈雷彗星的运行路线、出没时间乃至视速度,描绘得栩栩如生。
    哈雷彗星
    西欧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66年,这比中国最早的记载晚了670余年。 
    当中国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时候,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画着各种形状的彗星图29幅。据考证这大概是楚人汇集的观测成果。从这些图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慧星的不同形状了。他们绘画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弯有直,彗尾条数多少不一。绘画中的彗头,有的是一个圆圈,或圆形的点,有的圆圈中心还有一个小圆点或一个圆圈。这种认识表明了古人的观察精细,就今天来看也是科学的。 
    中国古代对彗尾的成因,也早有正确见解,如《晋书·天文志》说:“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532年才有类似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彗星的记载多达500次以上。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常常借我国的彗星记录研究彗星的周期和回归等问题,法国人巴耳代在50年代研究1428颗的《彗星轨迹总表》之后赞誉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这种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