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18日电 (记者 赵兰英) 亮相“2007年上海书展”的大型画册《贺兰山岩画》,传递出一个惊人信息:在贺兰山驴尾沟岩画点,发现一组新的岩画符号。 发现于1969年的贺兰山岩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的西边,山峦层迭,云雾缭绕。历史上匈奴、突厥、党项、吐蕃、蒙古等民族,在这里驻牧狩猎,繁衍生息。先民们在崖前沟畔留下的数以万计的岩画,表现了上古时代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图腾的崇拜。专家对欧洲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比较和研究认为,欧洲先民还处在对动物崇拜时,中华先民已进入对太阳图腾崇拜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东方文化魅力之所在。 2006年夏季,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组织科研人员对贺兰山岩画开展实地调查。往返六七次、累计行程1.8万公里的跋涉,使他们完全摸清了贺兰山岩画的“家底”。调查发现,贺兰山岩画,在数量上远比目前人们所认知的要多。同时,新发现了一些已经灭绝的动物种群,和穗状、羽叶状的植物、红色空心手印等岩画。 驴尾沟是这次调查新发现的岩画点。这组岩画位于南侧高达20多米的悬崖上。其内容多为人物狩猎时的场景。人物的体态呈“S”型,展示了人体的优美与高雅。动物形象,比例适度,动感强烈。而最令人惊喜的是一方宽25厘米、高60厘米,画有4个符号的岩石。符号为磨刻制作。上部是两个圆圈,似人的双眼,又似捕猎工具。中部有一个多层的圆圈,似太阳。下部有2个如“日”样的圆圈,似人面图案。专家认为:看图识字,这组符号表达的是人类对天象的认识,对太阳的崇拜,对人类自身生殖的崇拜。 岩画符号,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前文字”。对文字的起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发现的贺兰山驴尾沟岩画符号,具有象形文字的具象形和表意形,不仅有空间结构,在书写形式上还有先后层次。北方民族大学校长张春雨说:“岩画符号的发现,提升了人们对岩画的认知价值,使岩画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贺兰山岩画》,为大16开,共3册。这部巨著,第一次全面展示了贺兰山岩画的瑰丽多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