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杨鹏:祭司、君王与知识分子(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有一部最早的史书,叫《尚书》,里面记载的是尧、舜、禹、夏、商、周的君王们的言行。专家们认为《尚书》里的素材来源很早,但编辑整理完成大体是在周朝,所以其理念是以周朝理念为基础的。《尚书》很古老的,里面很多内容,除了专家,普遍百姓已很难以理解,例如,我们来看看,《尚书》开篇这样写道: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句话是说,尧就命令羲和,礼敬上天,将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做成历法,给人民颁布节令气候预报。这句话极端重要,它说明了祭司与君王的关系。为什么,因为羲与和是祭司世家,祭司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礼敬天帝,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确立历法和预测气候变化。尧命令羲和去从事宗教事务,就是君王命令祭司并控制了祭司领地。在教政分离的美国,你不能说总统命令大主教去做什么。在阿拉伯教政统一的国家,你更不能说总统命令大阿訇去干什么。中国《尚书》以君王命令祭司的描写开始,是强调君王是主人,祭司阶层是君王的手下。所以直在今天,政治领导人和官吏在心态上是可以指挥知识分子的。毛泽东蔑视知识分子,他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君王是皮,祭司是毛,政治领袖是皮,知识分子是毛。毛泽东这种心态,可直接上溯到《尚书》。作协开会,来一个政府官员讲话,政府官员勉励作家们,要深入生活,写出这个时代的精神。作家们拿着小本本在记。这场景不是很可笑吗!这个政府官员也许从来没有写过任何文学作品,但他还有心教作家们怎么写,为什么,因为政府领导觉得他们比作家高,几千年来都如此。祭司被边缘化了,没有了独立的宗教力量,精神人物都要找朝廷和政府领饭票,精神上就矮了一截。法国作家萨特拒绝了诺贝尔奖,宣称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这样的行为产生在一个教政分离的文化传统中是不奇怪的,但在中国就比较罕见。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以取得官方的最高荣誉为荣,有的还把被某领导接见的合影照片打印在名片上。中国的很多事,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只是大家日用而不自知罢了。
    屈原:最后的祭司
    我将屈原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后一位祭司。文学史教材上说,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祖师爷。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解释屈原诗歌,那是瞎扯。屈原典型的祭司思维和心理,从祭司的角度看他的诗歌,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是个和思想。《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帝高阳之苗裔兮”中的高阳,是颛顼,颛顼是绝地天通的远古大祭司,楚人的祖先之一,屈原是颛顼的后人。所谓“绝地天通”,是说过去天和地是相通的,神与人是相往来的,是“神人杂处”的,后来上帝命颛顼将天地交通的道路阻隔了,只有祭司才能往来天地,普通人失去了与神直接交通的关系。“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明屈原诞生的时间,研究古代天文的专家认为,这个时间是特殊的,天上星辰排列成十字,据说这是天帝来临,大祭司降生的时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中的“灵均”这个字,是有讲究的,“灵”就是神,“灵均”就是祭司“均”的意思。屈原诗歌拥有一种在中国诗歌中后无来者的祭司气质,它追问终极问题,精神包裹上天下地神灵凡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你们读这几句,多有气势!从这几句诗歌中我们可以分析祭司与君王的关系。祭司的思绪是从天地日月春秋的演化开始的,由此考虑到人世的短暂。随之是责怪君王,要求君王改正错误。最后是要给君王领路,让君王跟祭司走,这种心态是超越君王的,“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的这种气质你在孔夫子身上能找到吗?孔夫子一不关心天地演化,二不敢公开以导师角色面对君王,孔夫子在君王面前是哆哆嗦嗦的。屈原的诗歌上天入地,与众神灵交往,这是祭司进入幻觉时才有的东西,不能说这是浪漫主义,这是祭司的入神状态,这是祭司进入另一世界后的特殊感受。不然,你浪漫一次看看,你能浪漫到鞭打太阳走?你浪漫不出这种感觉的。屈原选择投江而死,这是为信仰和精神而死,超越了肉体的生死。屈原的自杀,今天被当成爱国主义来宣传,爱楚国主义,这样理解,恐怕有些狭隘。就像近现代中国被西方打败殖民,因失败,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中国文化,要否定中国文化。屈原也一样痛苦,他热爱楚国,热爱楚国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是从远古三苗祭司文化而来,是中原祭司氏族流散到湘楚大地后的再兴起的。这种文化重视宗教神灵,祭祀上帝,有着对世俗的蔑视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求。这种文化中祭司地位很高,祭司群体对君王权力有很大制约性。这个文化传统与中原以君王官吏为中心的文化有很大差别。这个文化传统具有精神的高迈性和超越性,与中国功利算计的世俗文化相比而表现出高贵的一面。但是,楚国失败了,这个文化的依托消失了,这个文化受到了深刻的怀疑。屈原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绝望中有对国家毁灭的绝望,更有对祭司文化传统终结的绝望。
    楚文化是独特的。《新论?言体》(东汉桓谭)上说:“昔楚灵王骄逸轻下,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斋戒洁鲜,以祀上帝。礼群臣,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祭上帝,乐明神,当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吴兵遂至,俘获其太子及后姬,甚可伤。”这段话说吴人来进攻楚国,但楚灵王正在祭祀上帝,不愿出去组织军队应战,结果被吴兵俘虏。这一方面说明楚灵王因沉迷于宗教而忘了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楚国浓厚的宗教氛围。另有一个故事说明楚文化的特别之处。《吕氏春秋》:“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矢,以畋于云梦,三月不返。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矢,以畋于云梦,三月不返。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不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勿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楚文王因沉缅于游猎和女色,被葆申打屁股,楚国之中有超越君王权威的神权和法治传统在。
    楚文化中的这些故事,在中原文化环境中难以产生。你很难想象孔夫子敢把君王的裤子扒了打他一顿屁股。楚国的宗教与祭司的传统,对君王形成了外在的约束和影响。由于有宗教的背景,当一个人心中有神的时候,他对世俗可能是比较轻视的,也可能是超越的。如果当年的战争是楚人赢了,是楚文化统一中国,恐怕今天的中国就不是这样了。这里留下的一个是先王的法令,一个是先王的法令是怎么来的。一个是对祖先的尊重,一个是对神灵的尊重。楚国有葆吉和屈原这样的人存在,你会发现在楚文化中,祭司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这个意义上,屈原投江另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这就是最后一位祭司的消失,中国祭司传统的终结,知识分子独立超越的精神的衰竭。没有了对神的崇拜与祭司集团的组织性,就不再有超越世俗权力的力量,知识分子就成了权力的附属物。读海子的诗歌,我有一个特殊的感受,这就是海子是一个天生的祭司,他来到世界,但却在这个世界找不到神。你们知道这种感觉吗?找不到神的祭司,是什么感觉?“目击众神死亡的原野上野花一片--------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也有楚文化情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