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中西对话解读孔子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瓦尔特
    演讲嘉宾
    瓦尔特:1945年生。法国作家、教授。1981年起,成为阿兰·佩雷菲特著作“合作者”。后者曾担任戴高乐等多届政府的新闻、司法部长,并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道德和政治科学院院士。《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国已经醒来》、《文明的冲撞:英国人的观点》等佩雷菲特关于中国的代表作,瓦尔特均是写作主力。近年瓦尔特几乎每年出版一本有关中国历史和儒学的著作,至今已达十多本,包括《中国史略》、《孔子与永恒的天命》等。
    高宣扬:1940年生,现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导。1966年5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83年起,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长达20余年。已出版专著近30种,发表中、法论文近百篇,共计1000万字,《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德国哲学通史》、《福柯的生存美学》等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当代法国哲学导论》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高宣扬:一位研究法国文化的中国学者的思考 中西对话解读孔子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在于表面可见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形式,而且特别显著地存在于哲学、宇宙本体论、人类学及伦理学中。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开放、多元化的世界,必须在各民族的文化对话中相互尊重,并且时刻准备着面对各种文化如何共存的问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中。当瓦尔特及其他西方人肯定孔子思想的普遍性时,我认为,从中国人的角度,有必要意识到孔子思想的本土性及其与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就此,我提出几点以期共同探讨。
    -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就东西文化的差异指出,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孔子学问的基本点就是讲人生的道理,讲生活。
    在我看来,孔子思想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同时又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中不断得到修正。显然,孔子思想的生活气质使中国人容易将其吸收并自然地贯彻在生活中。现在,尽管大多数人不一定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
    瓦尔特对孔子思想的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他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普世性”,我并不同意。基督教文化强调普世价值,而孔子不关心普遍统一的概念,只关注现实生活。中西提出问题的模式不在同一个套路上。
    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个体性。孔子讲人,看重的是世俗的生活,解决的是如何和谐有序、仁爱地生活在君王统治的社会中。
    -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道德
    瓦尔特看到了孔子学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的确,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大家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汤一介教授指出,当我们面临“道德滑波、信仰危机、理想破灭”的趋势之时,重新肯定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是有益处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显然,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爱人”以“亲亲”为基础,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人不但没有否定孔子及传统思想,反而更加重视它们,同时也试图根据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来提升中国自己的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