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又叫《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书名称《军礼司马法》是因为这部书主要是追述春秋中前期甚至更早时的“军礼”和“军法”,是西周“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的体现。称之为《古司马兵法》,则是因为这本书在战国齐威王时代经过增饰和补充,但因其中含有很多时代较古的内容,与当时的兵法著作不甚相同,所以加“古”表明渊源。称《司马穰苴兵法》则是因为,在齐威王时代整理这部兵书的时候,也把前人司马穰苴的研究成果附在其中了。那么司马穰苴是何许人也?竟然能够将这部并非自创的兵书命上自己的名字。 司马穰苴是一位生活在春秋晚期齐国齐景公时代的著名军事家。他本姓田,就是后来取代姜氏齐国的那个田氏家族之人,但他因是庶出,所以地位不是很高。这时齐国正受到魏国和燕国的侵略,在晏婴的举荐下,齐景公接见了他,通过一番谈话后就任命他为将军。上任之后便要求齐景公委派一名宠臣监军,于是齐景公的宠臣庄贾就成了监军。司马穰苴就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军营门口会合,结果庄贾迟到了,于是司马穰苴将其斩杀以立军威。齐军也因此迅速整肃,魏、燕闻此便各自罢兵,齐国收回了失地。齐景公便任命他作了司马,人们就称他为“司马穰苴”。后来受到齐国世族高氏、国氏和鲍氏的诋毁,便郁郁而终。他曾结合自己治军打仗的经验申明“军礼司马法”,在齐国影响很大。 但就像我们上文所说,《司马法》是建立在“军礼”基础上的,所以它与其他兵书有着明显的区别。“《司马法》一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有关战争的基本理论、治军原则和有关军制、军令、军礼等内容的论述等等。与《孙子兵法》等先秦其他著名兵书稍有不同的是,其书对战争观念、军事典章制度的论述较为重视和充分,而对具体的作战指导方法等问题则相对较少涉及,这可以说是其书内容上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也是‘军法’类兵书与‘兵法’类兵书差异点的具体表现。”(黄朴民《司马法导读》“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司马法》军事思想览胜)因此这部书更多地反映了春秋中前期的“军礼”和“军法”,在对战争的看法上也与后人不同,开篇即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战争只不过是仁义不行时的权变手段,因此即使在开战对阵的时候,也要遵守一系列礼节,如“成列而鼓”、“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黄朴民先生认为逐奔不过百步是大概为了保持战斗队形,不是礼节问题。)而到了孙武、吴起那里,“兵者”便成了诡道,在实战中则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而“不鼓不成列”更成了愚人的笑话。(宋襄公在与楚军的泓之战中就严格遵守军礼,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结果惨败,为后世所笑。)宋代郑友贤也说,“《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尽管如此,后人认为《司马法》是后世兵法之祖,唐代李靖即说,“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司马法》在流传的过程散佚了不少,保存在《五经七书》中《司马法》盖有三千余字,分为五章。《仁本第一》,主要论述战争要“以仁为本”,强调“以战止战”。《天子之义第二》主要论述统军、治军、训练等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战车、旗帜、赏罚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治军理念。《定爵第三》,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战争准备、指挥、布局以及鼓舞士气等。《严位第四》则主要讲阵形以及士卒的在阵中的位置、姿势以及战斗中的一系列应该注意的问题。《用众第五》则是论述用兵多寡时的不同策略,还讨论了战斗是稳定或激烈士卒士气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李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