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旧传为禹、益所作,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最早编写时间应当是在战国,经后人逐渐附益,至秦汉成型。另有不少人认为,《山海经》本当与图相配,是图的说明文字,只是图后世失传。今所见之插图,是后人据文所绘。 《山海经》原有三十二篇,西汉末年刘歆整理校定为十八篇,至东晋时郭璞又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和注释。今传本《山海经》已非刘歆整理的原貌,共十八卷,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五卷,内容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主要记述各方名山大川、动植方物,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各一卷;“海经”十三卷,主要记载海内外殊方异国传闻,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及《海内经》各一卷。 由于《山海经》夹杂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历来多被斥为荒诞,但书中记述的山水矿藏却并非虚构,很多可以得到证实。《山海经》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地理、物产、医药、神话、宗教、民俗、巫术、民族等多个方面,保存了珍贵的上古社会的资料,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