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腊月初八,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讲也许就是多喝一碗腊八粥的普通日子。但是,腊八节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节日之一,根植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讲也许就是多喝一碗腊八粥的普通日子(资料图) 原始社会的公共活动 祭祀,这一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公共活动,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延续着,祭祀神明、祭祀祖先贯穿在中国人的生活生命中。先秦时期,蜡祭和腊祭是冬季两个重要的祭祀活动。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是为了报答众农神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腊祭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烝。天子祈求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其过程主要是用猎获的禽兽祭先祖及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祈求的是来年的收成。 腊八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资料图) 至汉代,蜡、腊二祭就合为一个祭祀了。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古人认为合并后的腊祭以农业祭祀为主,属阴,应用阴数之日;最高的单偶数是八,象征地数;又腊八与蜡祭之八相合。由此种种,也就把腊月初八定为腊日。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 朝真行道的日子 道教经典《云笈七笺》记载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赤松子章历》中更是有详细地描述:“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也就是说,在十二初八王侯腊这一天,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腊八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资料图) “冬闲”转入“冬忙” “过了腊八就是年”,清代顾禄《清嘉录》说:“十二月择日,悬神轴,供佛马,具牲醴糕果之属,以祭百神。……或有买编成百千小爆,焠之连声不绝者,名曰报旺鞭,谓之过年,云答一岁之安,亦名谢年。”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腊八节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劳作一年的人们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局限在家人小圈子中的人们,通过互赠腊八粥建立更广泛的情感联系,是营造和谐关系的有效手段,清代皇帝、皇后、皇子等都会向宫女侍从、文武群臣赏赐腊八粥;腊八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另外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是由“冬闲”转入“冬忙”的关节点。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虽然腊八节在各地会有不同的地方习俗,但标志性的习俗还是喝腊八粥。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八粥之名始于宋代,为世所公认。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从侧面反映了农家丰收的喜悦心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详细记述了当时人们制作腊八粥的用料:“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实际上腊八粥的内容是五花八门、没有定式的。特别是现代,已经变成一种意义上的象征了。 粥能益人(资料图) 从养生饮食角度讲,食腊八粥可以补益身体,抵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有鉴于腊八粥的用料繁多,各地也不尽相同,此处为大家介绍一下主要食材是药效。 黄米即为黍,中医认为黍米味甘,性温,入心和小肠经,能补益心、心包、小肠、三焦的气血。白米性凉,味酸,入肺、大肠经,能够滋补肺、大肠,使人肺气充足、津液输布、皮毛润泽、大便通畅;粟米有养胃和脾的功效,诸谷类配合能够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赤豆甘平,补心脾,有行水消肿、化毒排脓之功;大豆性凉,入肾、膀胱经,多吃能补肾;枣宜用干者,干者甘温,补脾养胃,滋营充液,润肺安神;花生具有润肺化痰、养胃调气等多种功效;核桃仁能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栗甘平,补肾,益气,耐饥,最利腰脚。 在寒冬腊月之际吃上一碗如此丰富的热粥,既能刺激食欲,又能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驱寒、调和五脏的功效。清代学者黄去鹄在《粥谱》中写道:“食粥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终生不敢厌。”养生家曹延栋也说:“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平常食粥,不过是一种饮食形式;而腊八食粥,则是别有一番风味。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