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信军 据《古今图书集成》之《医部·医术名流列传》记载,宋朝著名道医有王怀隐、马志、李宁、甄栖真、曾若虚、郝允、黄冠道人、郑荣、郭照乾、章迪、章济、靳豪、杨大均、医扁肠毒道人、皇甫坦、吴源、戴煟、唐与正等人。 两宋时期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又一鼎盛时期。在医学上,除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之外,在其它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其中,太平天国七年,宋太宗命道士王怀隐与王祐、郑奇、陈昭遇等以国家名义编修大型医书《太平圣惠方》。 据宋史记载,王怀隐,初为道士,宋州睢阳人,住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因常给宋太宗治病,于是被诏令还俗,任命为尚药奉御。王怀隐对传统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主编了《太平圣惠方》,全书共一百卷,是一部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的官修医书,临床应用价值很高。 王怀隐(资料图) 该书完成后,宋太宗亲自为之作序:“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令尚药奉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编类,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今编勒成一百卷,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板,遍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朕意。”可见,王怀隐及《太平圣惠方》的历史影响和在医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其它主要表现在中医“脉象”理论的研究和创作上,如被中医视为最具权威,脉理阐微者张伯端和崔嘉彦所著的《八脉经》、《崔氏脉诀》,则被奉为具有历史性的医学名著。 张伯端,道号紫阳,宋代著名道士,养生家、医学家。张伯端在医学及内丹养生方面,可谓发展颇丰,创获犹巨。他的内丹著作《悟真篇》,被后世誉为能和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相媲美,尊奉为“丹经之王”。 张伯端(资料图) 而医学脉象著作《八脉经》,则被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大加赞赏: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项前一寸二分,阳维脉在项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濒湖(李时珍自号濒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八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紫阳真人所著的《八脉经》,对奇经八脉的分布、循行路径提出了新的、独到的见解,极大丰富了我国传统经络学说。通过李时珍对《八脉经》的评价,足能说明该书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 崔嘉彦,字希范,号紫虚,南康人,著名道士、医学家。其著作有《崔氏脉诀》一书,在中医脉学上倡导“四脉为纲”学说。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0五《子部·医家类存目》记述其脉诀说:“夫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但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者为积,沉而无力者为气;迟而有力者为痛,迟而无力者为冷;数而有力者为热,数而无力者为疮。更看三部,在何部得之……更看五脏,何脏得之,六腑亦然,学者当以意会而精别之,庶无按寸推尺之诮。” 崔嘉彦(资料图) 崔嘉彦在其医书中强调,“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更看三部”,“更看五脏”,他把脉象和三部及脏腑结合起来阐述脉证规律,建立了“四脉为纲”辨脉辨证新体系。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对他高度评价,并将其医学成就辑入《濒湖脉学》一书中。 两宋道教医学,除在针灸、本草以及传统医学的内、外、妇、儿各科外,还在养生、内丹方面,尤其在医学的“脉象”上可谓创获犹巨。这对中医通过脉象的变化与反应,以观病之轻、重、缓、急,以知虚、实、寒、热等对症下药,有效把握病情、病理、病势,产生极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及疗效性作用。 (编辑:景卿) 本文为李信军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李信军,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