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家策论(一):国家工程弘扬传统文化 教育如何落地 作者:景海峰、吴根友、肖永明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廿六日己酉 耶稣2017年3月23日 【导言】 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式确立为国家工程。文件一出,举国震动,尤其是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反响热烈。随后,中宣部就该《意见》向媒体进行解读;3月17日,刘奇葆在出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座谈会时,特别强调了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 不少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复热,从民间、学界推动上升到国家意志,是大势所趋。两办《意见》共18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七大重点任务,并从制度上明确了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毫无疑问,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文件,回望历史,如此系统全面论述并指导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恐怕也是空前的。 那么,如何从执行层面来看待这一国家工程?当前落实两办《意见》,需要应对哪些现实难题?在上下一片欢呼声中需要警惕哪些声音和做法?如何客观理性推进实质性的工作,以使其意旨得以贯彻、行动不悖初心?凤凰国学特开辟“名家策论”专栏,邀约在国学研究与传播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分析探讨。 首篇策论聚焦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据统计,目前国内创办了国学班、国学试验班、国学院、国学研究所的高校有二十所左右,他们不仅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教育,而且致力于与中小学教育、民间的国学教育进行联结,积累了较为宝贵的实践经验。那么,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当下之急所在哪里?需要解决哪些关乎体制、机制的问题呢?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对此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正文】 景海峰:国学进入中小学教学宜渐变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首先要考虑跟目前社会急需的、能着手的环节结合起来。一是中小学教育,因为它是整个国学知识普及的最重要的一个场域。通过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来把这些问题贯通进去,跟现有教育的这些知识结合起来,从小培养。二是关注社会的认识分歧与文化氛围,怎样能慢慢地让大家都在接受这个价值的基础上,能够亲近国学,跟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像全面体系化这样全盘性的东西,可能还要一些时日,现在恐怕很难拿出一套很完善的、整体的东西。 具体到中小学教育问题,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甚至是僵固的版块,包括它的整个师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还有社会上匹配的对语文的定位理解,它都是按照这个东西走的。现在突然要把国学整个放在一个很重的位置,把它变一下,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变动,不是小修小补,大家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适应、能不能改变?虽然小学的语文教育也牵扯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读经典,如果把读经典的份量放得很重,那现有的语文教材以及中小学的教学、教研方式可能都会变化。 我的个人倾向就是渐变。现在如果想马上有一个完全的大变化,凭现有的资源储备和能力是做不到的,可能最后带来一片混乱,会出现这种危险。具体来说,有的学校可以在现有的语文课之外,再设一个国学课,就是有意识地加强古典教育,然后一些现有语文的教学无法承担和满足的内容可以放到这个科目里面。有的学校可以尝试先设这么一个课程,至于是放到一个多高的位置,可以再来考虑。有的学校也可以用逐渐加入的方式,慢慢调整语文的结构,最后对这个科目的内容做成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和变化。 吴根友:国学教育政策落地人才培养最关键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如果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件好事情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或者是全民的国学教育推广上,我觉得人才培养是最关键的问题。 目前在中央两办有这个文件的前提下,各个有力量的高校要集中力量培养专业人才,招生指标适当多一点,这样在大学有了人才培养,中小学和民间群体需要人才时才能有“活水资源”。武汉大学算是比较早,2000年办了国学班,真正的教学也就是17年时间。我认为,在高等学校,就是全国重点大学里文科基础非常强的这些学校,要加大国学人才的培养,在招生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我相信未来的5到10年,中央这个政策会落地,不然的话,如果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一个非常细致的操作性的思考,那这个政策就很难落地。 我们要以一种理性化、审慎化的方式,从小学教育,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举止,包括在家庭内的行为,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化的方式来推广国学,至少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系中一以贯之,成为整个精神内容和知识结构的一个部分。比如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它是完全纳入小学、中学的整个教学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过节的行为之中,他们是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 我觉得这样的国学教育就会对未来的几代,甚至十几代国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在是属于恢复期,可能有某些混乱,或者不适应。但是我认为经过三代、四代之后,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不需要中央的提倡,社会自身会有一个接受它的过程。我相信我们的国学教育会真正的生根,它会变成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民族文化的自举和复兴运动,而不是一个政治化的运动,这样的话,才能有效。 肖永明:越早越好重点抓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个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进入肯定要比不进入好,而且越早进入越好。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国学有一种饥渴,应该是一百多年来对国学的一种否定,然后出现缺失的焦虑。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又非常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这中间就有很大的缺口需要我们去填补。比较具有科研实力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要把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放到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上面。当然是从现在开始,就要立刻开始做这两个事。 教材方面,比如岳麓书院的姜广辉老师,他正在组织编写一套中国经典方面的教材,特点就是以特别浅显的语言、易懂的方式,给大家讲述我们经典当中的核心内容。这套教材不是做纯粹的学理研究,而是要把学术成果和普及国学的大众传播联系在一起。他的理念非常有前瞻性,能够满足现在的这种需要。另外,我也了解到四川大学正在编写一套儒学史的教材,既有对儒学经典的简单诠释,也有对儒学历史的梳理。 我觉得可以动用国家的力量,组织权威的教材编写组,为教材制定一个标准。其实在历史上面,对于那些经典的教材,国家是特别重视的。比如像《五经正义》,就是通过国家力量来颁布的官书,把这个经典诠释的文本构建下来,这是很重要、很基础的工作。 师资方面,这些年来这种高校内国学相关的这些学科门类,招生本来就非常少,那么在现在这种形式下面,肯定是满足不了我们在大中小学都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现在需要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扩大有关的专业招生,迅速培养一批合格的师资。我注意到教育部也在这两年实行了一些国家的教师培训计划,但是我也给国培班上过课,老师还是很有热情,但是基础还真的不够,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最好还是在高校里面培养出一些学国学的专业人才。当然,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设立国学教育的专业,这个很重要。 【结语】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政策出台后,往往会伴随着对从前观点一定程度的颠覆与修正。当人们过去对某样事物形成一种固定的、惯例的甚至模式化的认知后,“更新”或将面临重重困难。当下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相互沟通、良好互动?传统概念如何在现代文明语境中“补位”?如此等等,问题有待探讨,更需在现实案例中锤得真知。(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