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经运动落幕之前 作者:吴飞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初五日甲寅 耶稣2017年9月24日 1、当读经运动或将落幕的时刻,回首往事,最应当被肯定的,其实是各级政府对民间教育尝试的默许。这种默许,表达了中华文明最深刻的宽容。没有法律为民间教育保驾护航,这看似冷漠,但却成功地为民间教育划定了自外于市场和政治的保护区。须知,一旦按照西方模式创生这类法律,民间教育的尝试,立刻会被各种资质、资产所限制和取缔。我不认为法律的制定不顾民情,但中国文化的复兴恰恰是当代最大的改革,最大的突破范式。这一进程本来就无法用现代经济学或政治学描述,又遑论用法律去限定,或者美其名曰去保护呢? 2、而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民间的幼稚及狂热,愧对了这天赐的机遇。也许中国式的宽容即将逝去,将来不再有野蛮的私塾,将来会遍布读经的体制校园和经学博士,但是中国学术最根本的信念却将从此葬送。 3、读经运动的浮夸,与宗教的狂热、传销的贪婪是同构的,但如果你只看到贪婪,那是你本无亲民之心。儿孙成圣的愿望,就如往生的向往,或财富的诱惑,或革命的献身,乃是乌合之众们改变命运,走向通途的梦想。如果这个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封闭了或拥堵了小人本当享有的通路,那公民们就注定要搞点事来消遣自己的梦想,来提高一下自己。 4、反过来说,如果国家或高校校长真的想为读经运动泻火,那要做的就是开条通道。法律可以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强化学籍,强化义务教育。但更可以采取积极态度,为没有注册或丢失放弃学籍的学生敞开一项等同高中学历、特许参与高考、特许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学力测试。这种测试可以落实义务教育的一切知识点,而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民间教育探索的自由。可以在不破坏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认可公民的个人价值,并给与国家的恩惠。读经受害孩子诚然是很小的群体,但国家和高校不是仍当有一份仁心来救济他们吗?我等虽不参与也不支持今日学院派的教育,但仍以为出于基本的仁心,为读经儿童安排一条通路是应当呼吁的。(本段来自春耕园邵老师) 5、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其特定的国学,或曰官学。但却必须有不反对,不苟同的私学与之齐头并进,才能保证官学的生命力。在汉朝是今文经学对古文经学,在宋朝是注疏之学对道学,在明朝是道学对古学及心学。官学与私学的不反对不苟同,辩论而不打压的态度,是学术繁荣的客观基础,且不论春秋有通三统之义。当前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私学,未必最好是儒学,但至少应当是来自草根的实践之学。否则官学与学院只能近亲繁殖,根本谈不上什么在朝在野的差异和互动,谈什么学术发展,什么软实力呢? 6、开放社会与责任政府是古典中国的核心。政府职务向一切服从并胜任社会主流价值的人敞开,是最好的教育和平等。因为地位、财富、美色,是生而不平等的,只有德行与才能,是均匀分布,人人可及的。但同时,古典政府的开放性(通过大比、察举、科举)并不利于社会稳定,而是会造成牛李党争、新旧党争、大礼议、东林阉党之争。基于历史经验,我们虽不放弃开放社会、开放政府的信念,但必须强调从政人员的连带责任。 7、学历崇拜有历史根源,来自近代学习西方后的教育自信,和推广教育的热切愿望。在那个时代,制定严格的教育阶梯和进修年限,乃至年龄限制,自有历史功绩。但教育要与时具进。我国教育早已普及,互联网时代学术资源已是唾手可得,随着市场秩序的建立,公民需要更灵活的教育和再教育,需要更多的容错性和选择性。在此背景下,与其站在官方或学院立场上斥责互联网的肤浅或民间教育尝试的浮夸,莫如勇于改革,成就互联网时代的走入民间的学术共同体,打破资历、阶级,与既得利益,指出未來中国软实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