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科学初论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三日丁丑 耶稣2017年2月19日 道德科学是生命科学的根本。 在《大学广义》一书中,潘麟先生将人类基本的科学系统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他说: “建立在人对自然界认识之上的科学,称之为“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建立在人对社会认识之上的科学,称之为“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建立在人对自己认识之上的科学,则称之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or Lifeology)”。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起源和发展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科学则一直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千百年来,我们只是将儒学(包括佛学和道学等在内)视之为一门哲学思想体系,或视之为一门伦理思想体系,再或视之为一门宗教信仰体系。殊不知,它们是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发展十分精深的生命科学体系。” 这个分类法和对儒学的认识颇为深刻独到。但潘麟先生只将心性之学视为生命科学,略嫌狭隘。他说: “近来也有统称西方科学中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等为生命科学的说法。严格而言,这些学科只应称之为‘生命体科学’或‘生物体科学’,而不应称‘生命科学’。……西方的‘生命体科学(Bioscience)’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生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良知心(即本心、道心、本性、天命之性)为生命本质,肉体身、意识心为生命现象。凡是对人类生命之现象和本质进行研究探索的学说,都可以纳入生命科学的范畴。研究探索人类肉体和意识的西方“生命体科学”,也是“建立在人对自己认识之上的科学”,也属于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可以分为生命现象之学和生命本质之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脑科学、神经科学、解剖学、遗传学和生物学中有关人类生命的内容,都属于现象之学;道德学、心性学即儒家内圣学,则是本质之学,是建立在人对心性道德认识之上的科学,可称为道德科学。 道德这个概念,可以有三重含义和三层指向:一指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指善意善念善习,属于习心习性,是良知心在意识层面的显化;三指道心德性,“性与天道”。性与天道,异名同义,于人类而言为道心、本性、天性,于宇宙而言为道体、本体、天命、天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探索解悟作为宇宙生命本质的“性与天道”的学说,为形而上学。 儒家道德科学包括伦理学、人格学、道统学、形而上学和各种道德知识,包括本体论、人性论、方法论、价值观、仁本主义辩证法等等,是在儒门中有一定共识的各种思想观点的集群,例如:中道论,性善论,经权论,体用论,因果论,知行论,万物一体论,天人感应论,爱有差等论,仁者无敌论,道德造命论,邪不胜正论,文化决定论,良知本体论,吉人天相论,命运共同体论,仁是人类和万物的尺度论等等。 儒学是道德科学、政治科学(社会科学)的统一,内圣外王不二,形上形下不二。同时,内圣高于外王,道统高于政统,道德笼罩一切成就一切,包括个人、政治、社会和自然万物。儒家道德所成就的,人为圣贤君子,国为礼仪之邦,政治为仁政德治,都是最好的。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己之性,成就自己的本性,就是成己,尽人之性就是成人,尽物之性就是成物。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襄化育万物;能赞襄大地化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儒佛道三家都是道德学,唯儒家对道德的认知最为中正,最富有科学性,是最好的道德学,名副其实的道德科学,用于指导人生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用于指导政治、制度文明和物质科技文明建设,都很妥当,都有必要。化用《中庸》的话说,唯儒家为能成天下至诚,为能尽己之性人之性和物之性。 佛道两家作为道德学,认知有偏,科学性不足,可以用于修身,但不足以格物致知和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各种神学,也是道德学,但基本立场和认知错误,没有科学性,不足以称为道德科学,如果用于政治,必然无道黑暗。西方必须政教分离才有政治文明可言,原因在此。 儒学三本:在道德上以仁为本,在政治上以民为本,在人与物、人与鬼神关系中以人为本。人本民本,统归于仁本。人和民只有在仁之下才能本位化。儒家道德元素很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包括内圣外王,形上形下,都可以为仁所统摄,故谓仁本,儒学即仁本主义,是道德科学与政治科学(社会科学)的圆满统一。 这是儒学优于自由主义的关键。 仁为人之本,仁性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因。仁本主义之下,内圣外王同归于仁,道德政治同本于仁。以仁为本,于个人可以成德成圣成就道德最高境界,于政治可以建设王道通往太平大同理想,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并重。比较而言,自由主义就逊色多了。自由主义只是政治学,也可以称为政治科学,但她既无道德科学的配合,更无形而上学的支持。作为自由主义哲学背景的个人主义,道德资源非常有限,可以培养善人,不足以培养圣贤君子。 以何为本,决定了一种思想文化体系的基本品质。以虚构的神为本,即使好亦不正,如耶教;如果坏则无底,为邪教。以物为本,品质最坏,必然导致信奉者物化恶化。以人为本,相当正确,不够深刻,能守底线,未能上达。以仁为本,抓住了宇宙生命的本质,最为中正圆满,至矣尽矣,蔑以加矣。除了仁(性与天道,天理良知),世出世间任何东西都没有主义(本位)的资格,神没有,集体没有,个人和自由也没有。 仁本主义政治是王道,道德资源特别充足,强调自由和秩序双优;制度为礼制,为自由提供礼法双重保障:官员受到礼的约束,自由度较小;民众只受法律制约,自由度更大。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还可以加一句:限之以法。礼制包括刑法。 仁本主义者承认自由的重要性,内而追求道德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道德自由的最高境界;外而追求政治自由,《洪范》所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的王道政治,可以给自由提供最好的保障。当然,自由和秩序两面一体,仁者追求自由和秩序双优。 自由和秩序双优,是未来中华宪政题中应有之义。不用担心中华宪法缺乏神圣的源头和高级法的背景。对于中华宪,儒家经典就是高级法背景,“性与天道”即天理良知就是神圣源头。这个法比耶经更加高级,这个源头比所谓的上帝更加神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是真实、真正的神圣,可信可解可行可证。 自由主义追求的也是有序自由,但民主法治的制度品格远逊于礼制德治的制度品格,双方所能提供的秩序品格自有差别。而制度、秩序与自由,三者的品格有一致性。自由主义提供的自由,最好也有限。当然,儒家承认,除了仁本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最好的哲学和政治学,佛道两家则是最好的道德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