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子到“增子” 作者:曹景年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十一日乙丑 耶稣2017年2月7日 最近,很多沉寂已久的历史名人开始翻身,名声大噪,且不说西门庆故里之争,曹操墓真假,七仙女故里,朱熹的老家,孔子出生的尼山等等,就连我的家乡也堂而皇之的挂起了“曾子故里”的牌号。是否真是曾子的故乡,我不敢确认,据说当地有许多姓曾的人,还有一座号称是曾子墓的大坟,前几年在香港名人曾宪梓的资助下又修了曾子庙,圈了地收钱,还配套出了“曾子故里酒”,在县城的显著位置修了曾子像,这下,倒没法不让人深信不疑这里就是曾子的故乡了。 然而我感兴趣的倒不是探讨我家乡是否曾子故里,况且,家乡是名人的故乡,于我的脸上也增光,我又何苦去多事。最近,关于曾子像倒有一段趣事。 我们县城的曾子像建了有十几年了,现在已经成为城里一个不大不小的标志。虽然如此,家乡的人们对于曾子其人并没有熟悉多少,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曾子是什么时候人,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思想和影响。个别有些文化层次的可能知道曾子是孝子,提倡孝道,再多了就是知道他是孔子的学生,仅此而已。 前段时间我回家参加我姐的婚礼,我们那儿的老风俗,姐姐出嫁要自家亲兄弟来送。姐夫家离我家挺远,要穿过县城才能到。迎亲的车开到半路,旁边一个人说:“现在绕曾子像多少钱啊?”另一个人答道:“十块了。”“不是五块吗?”“现在两个人管,十块凑个整数好收,一个人分五块。”我当时就有点纳闷,结婚嘛,干嘛还要绕曾子像啊?又一想,噢,曾子故里嘛,可能现在曾子的孝道思想影响比较大了,结婚车队绕曾子像走个几圈也是表现对孝道的尊崇,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抚养长大,现在结婚了,更要表现一下对父母的孝心在结婚后仍然不变。想到这一层,对于一向热衷弘扬传统文化的我,心里多了一些欣慰。 然而当我仍然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为啥要去绕曾子像啊?”旁边的那位亲戚顺口说了句:“看你在外面上学上久了,这都不知道啊,曾子嘛,增子增福啊。” 我竟一时语塞,愣了半天没回过神来。 原来曾子在他的家乡人眼中,不再是那个提倡孝道的曾子,而不过是“增子增福”的谐音而已!难道这就是这几年地方政府可劲儿弘扬曾子文化,塑造曾子故里形象的成果么?本来我对于自己的故乡是曾子故里还有些荣誉感,现在却有些失落了! 中国人一向很现实,见神就拜,见庙就祈福,神灵不是崇高的宗教神,而不过是现实利益的保护神而已,所以中国人终于没有神圣的宗教意识。然而,对于道德人伦,对于先圣先贤的教诲,也还总有些神圣感在其中,这从传统的丧礼、祭礼等礼仪中可以明显看出来。然而,我竟想象不到,连曾子这样一位近于“孝道”符号的人物,也会变成“增子”,而且还被人圈起来收费! 在滚滚的经济大潮中,物质、金钱、享乐成为为第一位的追求,文化被冲的七零八落。在地方政府眼里,文化不过是经济的先行官,弘扬曾子文化,也不过是塑造一个旅游名片而已,而对于曾子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则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政府如此引导,民众就可想而知。所以,曾子变成“增子”并不奇怪,因为他的老师孔子也不再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圣人,而早就变成了保佑金榜题名的“文曲星”! 文化不应边缘化,更不应被曲解,而恰恰应成为人们生活的支柱和主导,它虽然不能带来财富、权力,却能带来温情、带来安宁、带来和谐,而这些才是幸福的真谛。我们热切期望曾子能够作为孝道化身的那个曾子重回人间,至于“增子”,我想还是还给观世音菩萨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