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作者:孙福万(国家开放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初八日壬辰 耶稣2017年1月5日 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即将到来的2017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发力。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语出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别开生面地诠释经学﹐创立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总结性意义﹑独具特色的庞大哲学体系。比如在人性论上﹐王夫之提出了著名的“性日生日成”说﹐“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就是这一学说的合理推论和重要内容。 “性”“命”是中国哲学里两个非常古老的概念﹐王夫之以前的哲学家多将其神秘化或予以僵化理解。王夫之认为﹐所谓的“命”并不神秘﹐它就是人所受于自然界﹐以之为生养的东西﹕从“天”(即自然界)授予人来说﹐可以叫“命”﹔从人受于“天”来说﹐则可以叫“性”。在这个基础上﹐他特别强调﹐人之“性”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生日成”。他说﹕“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则夫天命者﹐岂但初生之顷命之哉﹗……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方生而受之﹐一日生而一日受之﹐受之者有所自授﹐岂非天哉﹖故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换句话说﹐人在胎孕之中﹐受“命”而成“性”﹐在出生以后的“长养”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受“命”以成“性”﹐这是伴随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 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是以他坚持的变动不居的宇宙观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向来认为宇宙万物是生生不息的﹐如《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王夫之认为﹐天地间的事物既有旧的也有新的﹐新的东西必然代替旧的东西﹐这对新生事物来说就是“方生”﹐这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就是“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周易‧系辞传》又说﹕“日新之谓盛德。”王夫之对此大为赞赏﹐他说﹕“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故曰'日新之谓盛德'。”很明显﹐王夫之的这种宇宙观和其“性日生日成”观点完全一致。 正是基于“日生日成”的人性论﹐王夫之特别强调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他结合人们身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举例说﹕“形之恶也﹐倏而赘疣生焉﹔形之善也﹐俄而肌肤荣焉﹕非必初生之有成形也。气之恶也﹐倏而疢疾生焉﹔气之善也﹐俄而荣卫畅焉﹕非必初生之有成气也……形气者﹐亦受于天者也﹐非人之能自有也﹔而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斯矣。”这就是说﹐既然连我们的身体都时刻处在新陈代谢之中﹐那么我们的“饮食起居﹐见闻言动”势必需要择善而从﹐否则必将带来“卤莽灭裂”的危险。 所以王夫之说﹕“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形受以为器﹐气受以为充﹐理受以为德。取之多﹐用之宏而壮﹔取之纯﹐用之粹而善﹔取之驳﹐用之杂而恶﹕不知其所自生而生。是以君子自强不息﹐日干夕惕﹐而择之﹑守之﹐以养其性也。于是有生以后﹐日生之善益善而无有恶焉。”这就是说﹐既然自然界日日给予我们耳目心智﹐那么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使这些本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耳聪目明﹑心怀正义﹐如此才能成为胸怀天下﹑扬善去恶的君子。 王夫之的上述议论﹐由《尚书‧太甲》篇而起。据《尚书》记载﹐商汤嫡孙太甲即位后﹐头两年还循规蹈矩﹐后来便“欲败度﹐纵败礼”﹐大臣伊尹将他放于桐宫﹐直到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迎他复位﹐此后太甲成为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太甲的例子充分表明﹐人性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修炼加以改善的。王夫之对此评价说﹕“'狎于弗顺'之日﹐太甲之性非其降衷之旧﹔'克念允德'之时﹐太甲之性又失其不义之成。惟命之不穷也而靡常﹐故性屡移而异。抑惟理之本正也无固有之疵﹐故善来复而无难。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故君子之养性﹐行所无事﹐而非听其自然﹐斯可以择善必精﹐执中必固﹐无敢驰驱而戏渝也。”大意是说﹐太甲与小人为伍逐渐变坏之时﹐其性并非初生时之性﹐当太甲后来尊德爱民的时候﹐太甲之性又与之前变坏之时大相径庭。性与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成可革﹐所以君子养性必须保持定力﹐不能随随便便。王夫之这种基于“性日生日成”观念之上的修身哲学﹐无疑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张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