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心思各用功——记首届中国青年儒学论坛(六) 作者: 允行 来源: 弘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廿日辛亥 耶稣2015年12月1日 台湾大学哲学系李明书博士主持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讲师曾暐杰博士,从2015年1月《澎湃新闻》对于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李明辉先生的访谈说起,通过“自我标榜与自我定位的交锋”、“内圣与外王的进路交锋”、“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三个方面,在学理层面系统梳理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的不同之处。他指出,无论港台新儒家还是大陆新儒家,都存在一种自我标榜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意识一方面源自于对儒家道统的自觉承担,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由于两个群体对儒家传承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对立。除此之外,二者所处的现实环境与自身形成的历史脉络,决定了二者着眼点的不同,在这一点上,港台新儒家确实存在如干春松教授所言 “退守心性”的倾向,对形而上学的学术兴趣远超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讲师曾暐杰博士发言 反言之,港台新儒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并非毫无建树,尤其对于保存“花果飘零”的儒家元气,港台新儒家功不可没。同时在现代学术,特别是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以现代学术语言,阐释古代儒学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也是大陆新儒家应当承认与肯定的,而不能简单地以“心性儒学”、“政治儒学”的区分而一笔抹杀。二者应该在未来为共同构建以统一的、整全的“新儒家”而努力。 有了港台青年学者的破题,大陆的青年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廖晓炜博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廖博士认为,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的分歧有三:一为二者政治理念的不同,尤其是在对儒家与自由主义关系的理解方面;二为对儒学的认同有异,具体体现为对“四书”与“五经”两种不同的儒学思想系统的认可;三为对儒学之宗教性的见解不一,换言之,就是对儒家是哲学抑或宗教的判定问题。大陆新儒学的兴起与国家古典文化复兴密切相关。在政治理念上,大陆新儒学和港台新儒学的分野,在于是否将政治自由主义思潮作为论述前提。在儒学脉络中,港台新儒学更认同四书之学,大陆新儒学直接超克宋明儒学而回到汉代进而阐发六经。在行动进路中,港台新儒学更多诉诸教育,大陆新儒学则诉诸教化。大陆新儒学存在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而港台新儒学则在开放性上更充足。开放性仍然是当代儒学发展的哲学前提。儒学的自我开放是当代新儒学创发之前提。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廖晓炜博士发言 中央党校文史部的张城博士认为,无论是港台新儒学,还是大陆新儒学,双方的基本共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章学诚曰:“学不可有门户,但不可无宗主。”儒家为世界文化将会更大。西方人很少能够思考中国之问题,而反之中国人却在近百年来思考自身的同时,思考西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央党校文史部张城博士发言 自由讨论环节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吕明煊博士指出,港台新儒学和大陆新儒学之间的分野是学理之争,而非门户之辨。但是,在未清晰各自问题意识和学理脉络之前,业已存在的三种形式调和论可能会抹平双方之间的张力。现代的双方各自的问题意识尚未清晰化。求同之时,似乎存异更为恰切。历史上的鹅湖之争恰恰促进了儒学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系吕明煊博士讨论发言 弘道书院江右弘道书院院长弘毅先生认为,大儒新儒学不仅包括理论探寻型,同时也包括践履导向型。如杜维明先生,积极促进儒家与其他类型文明对话交流。再如陈来先生,通过建构形上学体系,探寻儒学之哲理特质。因此,儒学各学理脉络,均在力图理解中国哲学特质、理解儒家之为儒家。当下,实践导向的大陆儒学方兴未艾。如蒋庆先生所倡导的儒家运动,一方面是儒学义理阐发,但更重要的是儒学践履,为中国更化礼乐教化。而政治复兴、文明复兴,正也是弘道书院同仁努力之方向,弘道书院既有对于儒家的历史脉络之探寻,也有对于儒家义理的践履。 评议环节,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张戬炜院长做了精彩评议。大陆新儒学和港台新儒学之分野,其思想根源在于五四时期。儒学中的“新”值得反思,“新”往往意味着历史进程的再启。新儒学之“新”其后,隐含的问题时宣布历史从其开始。当前时代的思想界是呈现新诸子化,而这种新儒学仅存于学术界,对于大众生活层及现实层关注不足,儒家应保持省思。孔子并非学术大师,当时他成就了儒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