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窟居笔记》 之二: 上山的路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山路盘旋在这座山与那座山之间,将山与山相连;山路蜿蜒在村寨与村寨之间,将这个村与那个村相连;山路从城市延伸到云盘山,将现代城市与儒家书院阳明精舍相连。 阳明精舍建在离王阳明先生成道的龙场镇不远的云盘山。这里原是一片荒野,稀有人烟,没有公路。以后阳明精舍建立,到这里学习访问的人多了,阳明精舍才修了一条可以通汽车的简易山路。可是,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 从贵阳出发到阳明精舍,路途不算遥远,几十公里的路程,却要经过四种不同等级的路面:先是省级高速公路,再是县级柏油路、村级土石路,然后是阳明精舍自己修筑的简易砂石路。此外,在阳明精舍的院墙外,还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是由经过这里的牛群长年累月踩踏出来的,当地人称之为“牛路”。 当年在没有路的山林里建设书院,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从城里买回一车建筑材料,一路要更换好几种交通工具:卡车从修文县城出发,经过县级柏油路到与村级公路的交叉口,汽车停下来,将材料装到拖拉机上。因为村级公路十分逼仄,还要经过一片树林,汽车无法通行;过了村级公路,前面的山路更为崎岖陡峭,拖拉机有时也无能为力了,只得改用马车;马车的运载量有限,一卡车建材,得用马车来来回回跑好几趟;再往前走,到了山边的羊肠小道,马车也无法行进了,又只好将材料卸下,靠人肩挑手抬,一部分一部分地搬往建筑工地…… 所以,蒋先生不止一次说过,在这一学绝道丧的时代,儒家成了“游魂”,丧失了所有资源,儒家修书院与佛家修庙相比,不知要艰难多少倍! 阳明精舍建好后,山门里面是一片果园。果园里原来没有路,以后开辟了一条小路,是用从山上新开采的砂石铺就的。石子还带着棱角,有的很锋利,来这里的驾驶员行驶在上面,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划伤了车胎。有的驾驶员心疼车胎,见此情况就干脆不往前开了,叫车上的人统统下来步行。不过,来访者倒也高兴,因为步行在石子路上,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一路走,还可以领略一路的果园风光。 果园道路两旁堆放着一堆堆乱石,是铺路用剩的。山长蒋先生舍不得将它们运走,说可能以后还派得上用场。蒋先生很节俭,不仅是用剩的石头,就是精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爱惜。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感情,都饱含着各界朋友的支持。阳明精舍是民间书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从基本建设到开展学术活动,都离不开朋友们的支持。要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不精打细算怎么行呢?! 为寻找维持精舍的经济来源,蒋先生也曾进行过不少尝试。精舍曾经种过果树、蔬菜、莲藕,养过鸭,但都因为需要投入的人工、材料成本太大,最后均因无力支撑而告终。我对此有些沮丧,流露出一些悲观情绪。但是蒋先生却保持乐观态度,他说:“比起阳明先生当年在龙场的情景,我们不知要好多少倍呢!现在既然开不了源,我们就节流吧!”这是到过精舍的客人都知道的,这里不论用水、用电、以及笔墨纸张,都坚持着“厉行节约”的原则。 说到阳明精舍的建设过程,蒋先生向我讲述了1993年在龙场凭吊阳明先生的那段经历:那是中国文化凋零的季节,蒋先生为在龙场建立阳明先生铜像筹款,特地到龙岗书院进行考察。到了龙岗,虽然能够见到洞奇树幽,山色依旧,但龙岗书院的故址却使他深感悲凉。由于“文革”浩劫,阳明圣迹凋敝,古物零落,门楣冷清。最可悲的是,原龙岗书院讲堂的堂柱遭白蚁侵蚀,摇摇欲坠,当时是另用一根木柱勉强支撑着。阳明画像虽置于龛中,但风浸雨湿,盒身断裂,画像倾斜;祭台空空荡荡,碎石杂陈,蛛网积尘遍布。祠堂因长年无人祭祀,形同虚设。蒋先生历来崇敬阳明先生的博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见此情形,见儒家先贤遭到如此境遇,不禁悲从中来。返回贵阳后,他心情沉重,枯坐帐中,泪如泉涌…… 数日之后,他与好友张建建、张秋林、危开建、王良范等一行十六人,乘车前往修文,专程到龙岗书院祭拜阳明先生。他们沿街请购了祭品,在阳明祠堂的祭台上燃香烛、上供果,按祭祀仪轨设祭,列队于祭台前,恭敬肃立。由张建建先生主祭,蒋先生代表众人致祭词。蒋先生在祭词中写道:“吾公英灵,浩浩长存;惺惺良知,昭昭灵明;……天道往复,衰极必盛;良知不死,传薪有人。” 这是修文县自民国初年以来八十年间第一次有人祭奠阳明先生!门外围观者众多,都被这庄严肃穆的场景所感染,四周俱静,只闻鼻息,真有“天地闭气,万物凝神”之气氛! 1994年,蒋庆先生在贵州修文筹办“阳明心学国际会议”期间,又住龙岗书院旧址。一夜,月朗风清,他独自徘徊在庭院中。这时他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龙岗夜吟》。面对当时院中危栏残碑,他感叹“斯文未振”、“露满荒阶”。他回顾儒学千百年来兴衰的历史,立志要重振儒家价值,恢复儒学尊严!他发心要建一所书院,为往圣继绝学。1996年,蒋先生便开始实施他理想蓝图的行动。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云盘山建起了阳明精舍。这是自1905年中国书院制度消失后,以及第一代大陆新儒家修建书院的努力失败后,中国大陆民间创立的第一所儒家书院。 我想,这些年蒋先生为振兴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缘于他的真性情,缘于他对古圣先贤精神人格的真崇敬,缘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真感情。 蒋先生用他生命的实践,铺就了一位儒者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之路。 在这条路上,他努力为后学修筑了一个可以相依相托的精神家园----“精舍”。“精舍”,本义是指儒家的修学道场,而按照管子的另一种说法,是指心,即所谓精神所居之所。实践证明,阳明精舍已逐渐成为儒生们的心灵居所、儒家的精神家园。 在碌碌尘世中,我们有许多人也立志、也发心、也勾画各种各样的理想蓝图,但是由于理想的目标距离实现太远,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因此有许多人放不下利益的牵绊,没有勇气和毅力去脚踏实地地建筑那条通向理想之路,因而他们的“发心”被搁浅、“理想”被闲置。他们心中的那条理想之路,永远停留在远方。 在云盘山,我目睹了蒋先生修筑的“路”,这崎岖的道路就在脚下。同时,我也看到了这条通向远方的路,看到它连接着人间正学的未来! 2004年夏记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