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贾庆军、马晓霞】诗说尧母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贾庆军 参加讨论
贾庆军

    作者简介:贾庆军,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河北望都人。二零零零年陕西师范大学史学硕士,二零零三年南开大学史学博士,二零零六年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现主要从事浙东学术、中国思想史、中外文化比较研究。论著有《冲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浙江学人》、《浙江古代海洋文明史(明代卷)》、《黄宗羲的天人之辩》等。
    

    诗说尧母
    作者:贾庆军、马晓霞
    来源:原载于 《保定日报》2017年11月副刊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初三日辛亥
               耶稣2017年11月20日
    作为三皇五帝中的一员以及三代之治的肇始者,尧的辉煌功业是怎样颂扬都不为过的。而尧的生养教化者——尧母,则更是不容忽视的。
    尧母庆都,生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而“望都”一名也来自尧母。尧母所居之地名“都山”。又因都山乃一孤零零之山峦,“四面平坦,不与他山相接”(《望都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因此又名“豆山”、“孤山”。而“都山”又名“望都山”。张晏《汉书》注云:“尧山在北,都山在南,尧母登尧山可望都山,故名”。尧母和爱子生活在尧山后,因为思乡,登尧山而眺望都山。都山因此也叫“望都山”。所以,无论是“豆山”、“孤山”、“望都山”,指的都是“都山”。而望都县则因“望都山”而得名。
    作为望都人,笔者在这里表达一份晚来的自豪。在外求学廿十余年,才知家乡原来是尧母故乡,实在汗颜。
    对于尧母的颂扬,古来诗赋不胜枚举。望都县政协何任道先生、王英辉先生呕心数年,收集、编撰了《诗读望都》(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出于该书之文献将只注页码)一书,在保存望都丰厚的历史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其书中大部分诗篇就是咏颂尧母的。在这些诗篇中,彰显出了尧母的道德功业。我们将撷取部分诗篇进行赏析,以窥尧母德业之梗概。在诗人眼中,尧母的德业基本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生化之功
    《易经》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化万物,乃天地之大德。而人伦中的生化则是天地大德的继续。对父母生化之恩的感戴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华传统伦理中的重要内容。在许多诗篇中,都对尧母的生化之功进行了赞颂,如:
    茅茨不剪阶三尺,想见当年诞圣时。(明·钱天锡,《谒尧母陵》,页252)
    不有灵文受天佑,安能至德诞作儿?(清·王岱,《尧母祠》,页255)
    圣实三妃庸辅帝,诞惟一子肇封唐。(清·钱载,《尧母陵下赋》,页278)
    惟母能仪地,生男乃则天。(清·陈洪书,《谒尧母陵庙》,页293)
    三阿尧母里,育圣启中天。(清·升寅,《谒尧母陵》,页302)
    运启中天帝祚兴。(清·花沙纳,《尧母陵》,页304)
    饮水思源按世谱,帝母乃为万世祖。(清·高赓恩,《谒尧母陵》,页309)
    笃生有圣子。(清·杨晋恒,《尧母陵怀古》,页317)
    圣子笃生传胜地,而今犹是帝王州。(民国·杨光运,《题尧母陵》,页318)
    厥母生尧,如与万世生。(清·毛逵,《过尧祠》,页345)
    生儿能象帝喾贤。(清·杨士魁,《咏尧母洞》,页474)
    这些诗都是在赞颂尧母生育之功。正是这一伟大的孕育,奠定了中华千万年的圣王治业之基础。一句“厥母生尧,如与万世生”代表了对这一生育行为的最大赞美。顺便说一句,中华先人对生养的崇拜似乎容易形成家长式的占有和专制。必须承认,生养崇拜容易助长这种倾向。但这种占有和专制却不是必然的。因为在生养崇拜中除了生养这一形式外,还有其具体的内涵,即生养乃是天地大德的体现,必须是仁慈的,而不是粗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养的最高境界恰恰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只有对生养形式的绝对化和神圣化才会导致粗暴的专制和占有。接下来我们要谈到就是尧母仁慈的生养之德。
    二、母教、母仪之至德(坤德)
    如果说生育乃是成就尧圣王事业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生育后的教化和培养则是更为关键的环节。没有好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可能拥有如此辉煌之功业的。幸运的是,尧母庆都正是一个合格甚至说完美的母亲。其良好的品德和教养奠定了尧的道德和修养之基调,而这也成为其统治的根本。所以,对尧母的母仪风范和教化之功的赞颂是最多的,具体如下:
    钦明想已成胎教,神圣元归衍帝潢。(明·李如圭,《谒尧母祠》,页244)
    母仪不可见,累累见孤茔。(明·姚奎,《吊尧母、丹朱》,页246)
    诞圣名犹茂,开唐业故隆。(明·区大相,《庆都尧母祠》,页248)
    不有灵文受天佑,安能至德诞作儿?(清·王岱,《尧母祠》,页255)
    地发灵祥分昴毕,天教圣母毓伊祁。……每钦懿范依庭桧。(清·林鹏飞,《重修尧母陵祠》,页267)
    尧寓至今存,巍巍母德尊。(清·方观承,《尧母陵》,页270)
    祠祀崇尧母。(清·王祖庚,《尧母庙》,页272)
    坤德启中天,丹陵尚俨然。(清·朱一蜚,《尧母庙》,页274)
    帝德已无名,母德天应小。(清·张问陶,《谒尧母陵》,页285)
    惟母能仪地,生男乃则天。(清·陈洪书,《谒尧母陵庙》(德来自天),页293)
    坤德承天原有托,母仪配地实无垠。(清·陈启光,《谒尧母陵庙》,页296)(坤德配地);
    大母从今古,……千秋钦懿范。(清·陈煜,《谒尧母陵庙》,页297)
    至顺钟坤德,伊祁发远祥。(清·曹文英,《尧母陵》,页298)
    圣母钟坤德,伊祁始发祥。(清·曹尚修,《谒尧母陵》,页300)
    懿范钦神母,文思仰帝尧。(清·斌良,《尧母陵》,页301)
    几回想象仪容杳,水绕山环自古今。(清·麻培,《尧母陵》,页312)
    千秋母范启鸿蒙。(清·王培之,《谒尧母陵》,页313)
    陈锋毓粹,伊祁圣善。(清·叶昌炽,《尧母庙》,页315)
    大母承云去,灵台于斯筑。……此气不常散,乃天地间淑。(清·陈洪书,《灵台曙霭》,页320)
    太和深蕴蓄,厚德久蒸熏。(清·陈启光,《灵台曙霭》,页232)
    慈懿坤贞合,文明大化醇。(清·陈洪书,《凤凰古架》,页326)
    凤凰不肯寻常至,必揽德辉而下之。……坤贞本是闺中圣,瑞气还招物类奇。(清·王锡侯,《凤凰树》,页330)
    苍翠荫连大姥祠,……槐荫如承尧母泽。(清·王培之,《详柯集凤》,页331)
    余庆流神母,荒茨隐殿门。(明·彭孙贻,《庆都尧庙(和张司马坦公)》,页343)
    谟典念仪型。(清·乾隆帝,《谒尧祠、尧母陵瞻古》,页361)
    灵台大母兆飞龙,迸地甘泉处处溶。(清·麻培,《九泉》,页393)
    我思帝尧无能名,帝母益觉难为题。(清·杨士魁,《咏尧母洞》,页474)
    这些诗歌,都在歌颂尧母的母仪、母范、懿德、坤德。在传统文化中,女性乃属于坤,其品德可笼统表述为坤德。坤乃配地,其德包括温柔敦厚、慈爱贤淑、聪颖秀慧等。如果说乾天乃刚健的创造万物之源的话,坤地则是载物、养物、成物之所。所以,万物和人之养成莫不受恩于坤地。而将此坤地之德赋予女性是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因为尧母具有如此博厚之坤德,才使其教化和培养了一个如此杰出的圣王。所以,诗人们才盛赞尧母“坤德启中天”、“开唐业故隆”、“千秋母范启鸿蒙”、“巍巍母德尊”。有诗者甚至认为尧母之德不止是坤德,而是无以言表的至大之德,其盛大甚至超越了尧、超越了天,“我思帝尧无能名,帝母益觉难为题”、“帝德已无名,母德天应小”。这种赞颂真是无以复加了。
    三、奠定慈孝(悌)文化万年之基
    谈完尧母育养之德后,接下来应谈的就是其教化的具体内容了。尧母教化的主要结晶就是慈和孝(悌)。慈孝(悌)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后世的儒家文化即是慈孝(悌)文化的典型表现。慈孝(悌)既是家庭日常伦理也是邦国政治统治规范,这种家国同构模式使慈孝(悌)文化贯穿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其自然成了诗人们关注的重点。关于慈孝的诗句如下:
    圣母及圣子,……慈孝欢如昔。(清·乾隆帝,《过望都怀古》,页110)
    万古慈宫肃,中天帝道昌。(明·区大相,《庆都尧母祠》,页248)
    俨兹圣母,重兹有陶。(明·原秉谦,《祀尧母庙赞》,页250)
    神尧不言孝,慈大忘其好。(清·张问陶,《谒尧母陵》,页285)
    母望子曰慈,子望母曰孝。(清·黄景仁,《尧母庙》,页289)
    附葬桥山思圣母,于今孝治继陶唐。(清·梁肯堂,《谒尧母陵》,页291)
    敢望慈云一摩抚,……孝悌羹墙如目睹。(清·高赓恩,《谒尧母陵》,页309)
    孝治追千载,犹隆锡类情。(清·周煌,《望都县》,页118)
    慈云慧日照灵区,……远孝钦明开景运。(清·蒋士铨,《春帖字·过望都》,页131)
    尊亲同帝永,瞻仰极天长。(清·曹文英,《尧母陵》,页298)
    很明显,这些诗句都是把慈孝(悌)看作政治统治伦理的。在传统中国,政治和道德始终是一体的,政治就是一种德治,而德之具体内容就是慈孝(悌)。慈孝(悌)的源泉都无一例外地追溯到了庆都母子,所谓“孝治继陶唐”、“孝治追千载”、“远孝钦明开景运”。这里虽然只说“孝治”,但慈孝(悌)是不可分离的,有孝必有慈,所谓“母望子曰慈,子望母曰孝”、“圣母及圣子,……慈孝欢如昔”。后一句乃乾隆拜谒尧母陵时所做,足见他对传统文化理解之深刻。就家庭来说,父母对子女曰慈,子女对父母曰孝。就国家统治来说,上级对下级曰仁慈,下级对上级曰忠顺。家国乃同一运行模式。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中华先人不自觉的践行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对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先天地就对世界整体有优先的体悟和感应。他们并不以自然万物为敌,反而认为人与万物乃属于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按照统一的秩序和规范(或“道”和“理”)运转。所以,人类社会的治理方式完全可以根据天地宇宙运转的方式来确定。先人所体悟到的天地之道乃是天(乾)施地(坤)成、天尊(主)地卑(从)、天刚(阳)地柔(阴)、天慈地顺等对应统一模式。将天地这一模式应用到人类社会,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父(母)慈子孝、兄仁弟悌、夫唱妇随、君仁臣忠等从家庭推至天下的伦理政治模式。而最先典型而具体地对这种行为模式加以应用的,当属帝尧。尧在选取自己的继任者舜之时,也主要参考了这一伦理形式。所以,慈孝(悌)文化的渊源当追溯到尧。而这也是后世大儒动辄提倡回复到三代之治的主要原因。尧母作为慈孝文化的缔造者,自然更是居功至伟。难怪乾隆都特意撰诗来歌颂尧母对这一文化的巨大贡献,“圣母及圣子,……慈孝欢如昔”。
    慈孝文化反映在政治上,主要特色就是仁政。仁政讲求的是上仁慈而下忠信。上下齐心,和谐安康。所以,又有一些诗篇是赞颂由尧母教化所开启的仁政道统的,如:
    饮水思尧母,登冈吊冀宫。(清·刘谦吉,《过庆都宿清风店》,页93)
    尧母陵荒秋草遍,戴嵩新画牧牛图。(清·查慎行,《早过庆都》,页95)
    详钟冀星野,名拟汉宫门。邑宰添陵树,居人采涧蘩。井亭千载下,饮水合思源。(清·方观承,《尧母陵》,页270)
    帝力知何有,熙熙见古风。(清·王汝璧,《望都喜雨与蒋勤斋小酌叠前韵》,页148)
    美哉闻蟋蟀,到处有唐风。(清·王汝璧,《重过望都叠前韵》,页150)
    执中精一心传在,二典从知舜绍尧。(清·陶澍,《十七日驾由清风店过望都尧母陵至膏腴铺》,页160)
    立国当年颂至仁。(清·杜堮,《望都县》,页177)
    此邦原有陶唐化,他日皋夔绩并巍。(清·朱方增,《寄怀张秋樵大令二首(时观望都)》,页181)
    帝尧生焉,开鸿蒙于万古,焕礼乐于中天,君道立而人道尽,中道授而圣道传。(清·王锡侯,《登望都城楼赋》,页230)
    圣迹传尧母,帝勋颂则天(清·王鑨;《尧母祠》,页257)
    勋业中天盛,祯祥此地开。(清·康乃心,《上元谒尧母陵》,页262)
    圣母栖神处,灵风涌殿庐。笃生开帝极,推本阙虞书。(清·茹纶常,《尧母陵》,页276)
    圣朝崇报本,俎豆万斯年。(清·朱一蜚,《尧母庙》,页274)
    自是渊源流道脉,古崇根本笃人情。(清·王锡侯,《尧母庙》,页295)
    总角读尧典,一钦贯始终。未能见乎道,敢不佩诸躬?(清·乾隆帝,《丙午季春再谒帝尧庙》,页363)
    咨岳岁当八十六,帝吾师也兆先谌。(清·乾隆帝,《瞻礼帝尧祠》,页364)
    前三首强调饮水思源。思的是尧帝慈孝仁政之源,这一源就是尧母。接着则歌颂尧帝仁政统治的和谐与辉煌。仁政的最高境界乃是无为而治,“帝力知何有,熙熙见古风”、“美哉闻蟋蟀,到处有唐风”,正是王无为而民自化。最后颂扬尧帝仁政乃是道统的建立,是万古统治之根本,“帝尧生焉,开鸿蒙于万古……中道授而圣道传”、“自是渊源流道脉”、“总角读尧典,一钦贯始终”。就连乾隆这一入关外族人也不得不称尧帝乃自己的先师,“帝吾师也兆先谌”。
    四、尧母之圣明
    颂圣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古人观天地万物精妙而神奇,进而领悟到天地宇宙运转之高明博厚,由此确立了天人合一、以人合天之生活模式。对高明、神明之崇拜也就由此形成。尊天地的同时,也对能够通天地之道的人(圣、君、师)进行尊崇。而父母(亲)乃天道之初载者,也在被尊之列。天、地、君、亲、师便成为中华尊天尊圣文化中的五大权威和偶像。
    作为人母和身通坤德之尧母,更有资格被尊为圣明了。这样的诗篇如下:
    灵钟圣母,冥感神通。(明·张居正,《庆都毓圣》,页45)
    圣母有泉流。(明·石文器,《过庆都县唐封》,页57)
    不是依稀圣母泽,如何屡润赠行间?(清·王永命,《庆都道雨》,页84)
    圣母永斯藏。(清·钱载,《望都》,页126)
    大哉孕圣一名都。(清·胡仁龢,《登望都城楼》,页225)
    圣母古陵拱翠柏。(清·胡仁龢,《游望都城》,页227)
    源泉流圣泽。(清·康乃心,《寒食重过》,页264)
    圣母栖神处。(清·茹纶常,《尧母陵》,页276)
    大母藏真地,……灵台岂旧谟?(清·赵大经,《重修尧母庙陵古歌三十二韵》,页280)
    祗缘瑞应表灵祠。(清·沈赤然,《凤凰架》,页324)
    灵祥惟择木,爱此柏青青。饮啄圣泉水,翱翔帝里城。(清·陈启光,《凤凰古架》,页327)
    这些诗篇,都在赞颂尧母的圣明或灵明。而其圣明则来自于其天生的对天地之道的感悟和践行。正是其博厚之德行才使其能生养帝尧这样的慈孝圣王。对圣明精英的崇拜使诗人们不吝各种赞美之辞。这种崇拜是在天高于人、精英敏于大众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圣王的崇拜具有其合理性,因为总有部分精英是先知先觉的。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则更是如此,知识和信息为少数人所垄断,形成精英和英雄圣王崇拜很容易。而到了现代,各种科技使得知识的传播没有了任何界限,就易于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意识。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有先天禀赋出众的人物的存在,只是这种情况越来越罕见。尧母庆都本身出身精英集团,拥有超人的教养和知识是可以理解的。但出身精英集团却并不必然成为精英,还需个人的禀赋、能力和意志。尧母能在帝喾的四个妃子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其出众的禀赋、灵性和博厚之德行。所以,只要深入理解了尧母之德行,诗人们对其圣明的赞美是不为过的。
    结语
    漫游在这如海的诗篇中,除了享受到诗人的妙文佳句、心意情志外,我们还从中感悟到了尧母的伟大和圣明。其仁德生化之功,敦厚教化之明,为慈孝文化奠基之力,使尧母文化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泉。
    这些诗人同时也是士人,也即是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的观点代表了主流文化的观点。他们的赞美也说明尧母文化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望都文化的一部分,尧母文化已深深熔铸于望都人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中。尧母文化不仅在现在,并且在长久的将来,仍将作为望都人的精神源泉而存在。不仅是望都人,中华文化传人都可从这里找到宝贵而丰富的精神和文化源泉。愿尧母文化及其精神万古长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