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不应试 作者:马吉照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初一日甲午 耶稣2015年5月18日 谢湜自蜀之京师,过洛而见程子。子曰:“尔将何之?”曰:“将试教官。”子弗答。湜曰:“何如?”子曰:“吾尝买婢,欲试之,其母怒而弗许,曰:‘吾女非可试者也。’今尔求为人师而试之,必为此媪笑也。”湜遂不行。《近思录》卷七 谢湜要当进京考试当教官(京城的教官,很可能是国家学府的教官),程子不赞同谢湜的举动,举自己买婢女的经历,提示其教官这个身份职位是不可以“考”的。孔子曰儒者的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程子的批评方式即含蓄地友情提醒,不是声色俱厉的当面斥责。 依程子,自古师道尊严,教官因而是神圣职位。师者,不仅怀有知识学问,更要具备较高的品行修养,择师(包括为自家子弟择师)者,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而最重要的品行修养是不能靠出卷子考试来衡量、审评的。所以,以考试选拔,是对“师”这一身份职位的轻侮和降格,而谢湜对待京城教官职位的态度应该是:主事者如果了解我、信任我,理应拿出对师者的敬重来延请我,如果我的品行学识只够被本乡人所了解、信任,而不足以令京城人士了解、信任,那我宁先在本乡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师者,京城的教职,天下自有京城人了解、信任的师者担任。为着一个高等学府或富贵人家的教职而接受考试,等于先降了师道的尊严,功利上是进取,人格上是屈就,儒者不为。 这个也不只是程子的态度,而是中国素来的传统。自古天子不招师(贵为天子,师也是要请,而不能招的),孔子非其招不往;鲁缪公欲以子思为友,子思怫然不悦,不悦的理由是:以地位论,您是君,我是臣,差距若此,我无意高攀;以德而论,您理应师事我,做朋友让我屈尊。(见于《孟子》万章下) 任教京城,这样好的讲学弘道机会,程子恶谢湜“不由其道”,因为程子是个理想主义的儒者,谢湜和他同受孔孟的教诲,坚持同一个理想,而能果断改错,以行动捍卫这个理想,掉头回家,不去了。 现代社会,学校对老师的需求是成批量的,老师只负提高分数、传授知识技术之责,师道不存,无所谓尊严,所以现在的标准和古人的标准是两回事了。谢湜听从程子所做的取舍,今人或笑其迂腐,或笑其消极,然而以中国传统,那是真诚,是勇敢,是积极的进取,是读书人的血性。 其实,老辈人更不止做老师不肯应试。自学成才的王云五先生在回忆录里说:“我是一向抱定不考试,不竞选,不求职之人。”别以为这只是虚伪、好面子,敢说一生不应试的人,一定同时下了另外两个决心:第一,我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绝对对得起任何了解、信任我的人,第二,尽人事而听天命,万一坎墰不遇,困顿一生,我认。 不应试的人,即是努力而有自信,自信而且认命的人。从孔子、子思到程子、谢湜,乃至近人王云五,都可以算是这样的人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