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秋风】孔子影视剧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圣人了?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姚中秋 参加讨论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历1966年生,陕西人士。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书院山长。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海南出版社2012年)《重新发现儒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国史纲目》(海南出版社2013年)《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儒生文丛”第二辑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为儒家鼓与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论语大义浅说》(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孝经大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孔子影视剧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圣人了?
    作者:秋风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十六日丁未
               耶稣2015年9月28日
    9月28日是孔诞纪念日,在这前十天,很偶然地,在微博上见人提到,1991年有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孔子》,王绘春主演,张新建、刘子云导演。找来看,竟然不忍放下,一口气看完。
    
    1991年电视连续剧版《孔子》,王绘春饰演孔子。
    上周北航新生开课,给理工科学生开《论语》研读,希望他们对孔子生平和精神有初步理解,乃安排第一节课放映费穆1940年拍摄的电影《孔夫子》。两三年前在网上有种子,经过香港有关机构修复的,现在似乎找不到了。
    每次在网上搜那部连续剧,总会蹦出胡玫导演、发哥主演2010年版电影《孔子》。这部大片上市时未看,听到很多恶评,但不敢判断。看完上面两部影视,倒有了点好奇心,想对比一下,看了。
    三部看起来,总体感觉是,一代不如一代。
    
    2010版电影《孔子》,周润发饰演孔子。
    1940年是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之前,北京的教授学生们发动新文化运动,嚷嚷着打倒孔家店。随后,新文化主战场转到上海滩,解放了的新青年们的自由狂放之地,新思潮、新风尚层出不穷。没有孔家店,真好。陡然,战争爆发。经过几番短暂的抵抗,中国军队失败,上海成为沦陷区。
    曾经的时尚青年们作如何想?当时的沦陷区纸醉金迷,没心肝的娱乐片大行其道。费穆却选择了孔子,从电影中可清楚地感受到创作者内心之创痛。我猜测,费穆一定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打倒孔家店与中国败于日本、上海沦陷之间,有没有关系?中国人靠什么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1940年《孔夫子》剧照
    这部《孔夫子》集中描述孔子于乱世中救世之热肠,圣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费穆希望以此唤醒国人积极向上之精神,以摆脱奴役,走向自由独立。当国破家亡之际,孔子再度成为中国精神凝聚之核心,此一非常事态显示了孔子对于中国这个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决定性意义。
    在艺术上,电影之节奏控制极为精当。多处画面构图,极有中国绘画之韵致。今日常有人说“民国范儿”。民国范儿的底色是中国精神,在学术、艺术、乃至政治等领域,均如此。费穆那一代人当然熟悉西方艺术,但小时候都读过四书五经,生活在中国习俗中,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入理解,故能借用西方工具表达中国精神,呈现中国人所中意之美。
    与之恰成对比的2010年版电影《孔子》。
    在这部电影中,不见圣人精神。在费穆那里,孔夫子是坚定的,在胡玫那里则是狞厉的;在费穆那里,孔夫子直道而行,在胡玫那里则心机多端;在费穆那里,孔夫子是众弟子之师,在胡玫那里完全是黑社会老大。
    《孔子》电影也全然不见中国艺术之精神气质。它是大片,追求场面之宏大,色彩之绚烂,而满眼都是土豪味儿。影片开头、结尾孔子之室如同今日土豪会所,其向大山敞开,令人讶异,古人这么住,难道不怕受风着凉?孔子指挥屠杀公山狃叛军的大场面,只能说,让人恶心。
    这部电影其实像一部黑道片。鲁国君臣固然有不仁而僭礼之事,但有周公遗教,时人公认鲁多君子,君子们相处还是有一定敬意和规矩的。然而,在《孔子》中,鲁定公是愤世嫉俗的小混混,季桓子是残忍霸道的堂主,公山狃是不知江湖规矩的小弟。生在这样的世界,孔子只能变成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甚至张飞。
    比起胡玫的《孔子》,1991年电视连续剧《孔子》,好出太多。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们希望如实地表现孔子,而不是表达自己的什么观念。因为是传记片,团队下了很大功夫研读孔子的言说,关于孔子的历史记载。总体上,算是把孔子的生平较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子见南子这一段拍得蛮好。没把南子漫画化,而写出其精神之复杂,由欣赏孔子之罄乐,而主动见孔子,让人觉得,她对孔子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从而给孔子见南子一事,给出了最为合理、也最为纯净的解释。相比之下,周迅扮演的南子肤浅、做作,令人作呕。
    但这部连续剧的后半部分不能让人满意,处理相当仓促。最后一两集中,孔子总是哭哭啼啼。不错,道不行于天下,但孔子早就说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儿子、钟爱的弟子纷纷去世,让人伤感,但孔子不也早说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由此可见理解孔子之难。制作团队理解了孔子之好学,也充分展示了孔子救世之热心,但未能理解孔子知天命之意蕴,更未能理解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圣人气象。他们努力了,但只能做到这一步。
    这三部影视或许是可信的标本,向我们展示,百年时间逶迤而去,国人与孔子越来越隔膜,越来越无力理解孔子,中国艺术之传承也基本中断。
    我无以怪罪胡玫本人及其团队。费穆能拍出那部关于孔子的好电影,原因很简单,尽管有新文化运动的喧嚣,但整个社会仍浸润着孔子的气息,儒家价值和孔子精神是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触摸的。
    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再也不读孔子了。接下来是史无前例的文化自残,批林批孔运动塑造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心智。高考恢复后,这代青年进入大学,随后涌入高度荒漠化的社会各个领域,迅速成为精英。这时才有了真正的文化-社会断裂:问题不是精英们不理解孔子,而是他们有完整的反向理解,故本能地厌恶孔子,伦理上蔑视孔子,知识上竭力反对孔子。国史上大约只有秦始皇时代精英之心态,堪与此类比。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连续剧《孔子》算个异数。这也许是因为,拍摄者身在当时文化、政治的边缘,又有山东人的老乡情怀。他们对孔子有情,故能拍出作为杰出学者的孔子,但二十世纪中期广泛的知识断裂让他们无从深入孔子,无以理解孔子之圣。
    很重要的是,这部剧的拍摄者不是北京、上海之类文化中心的精英们。这些精英绝不可能浪费时间拍摄孔子,他们更愿意拍摄《三国演义》或清宫戏。这类戏码最符合以红卫兵身份接受大学教育的那一代文化精英们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想象。这种想象深入人心,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及其后艺人之艺术或商业片,差不多这一黑暗想象之投射。
    我毫不怀疑,胡玫拍摄《孔子》用心是好的,旨在向孔子致敬。但红卫兵式文化想象支配着这个相当精英的团队,只能把孔子设定于想象的黑社会世界中,情景如此设定,孔子也就好不到哪儿去。
    一眨眼,距离那部连续剧杀青,已有二十多年,今天有没有可能拍出一部更为完整的孔子连续剧?胡玫那部电影首映,也过去五年,今天有没有可能拍出一部品格高一些的孔子电影?
    完全没有可能。从红卫兵-大学生式反思,经王朔式反智狂欢,再由金钱、庸众、网络之轮番冲击,艺术已彻底溃散,黄金铺就的影视圈内惟有空洞的浪笑和坦白的朽腐。精英之溃散与庸众之败坏交集于最为大众化的文化领域。
    不过,我倒不悲观。上个世纪之交开启的文化自残,到今天,其利空也差不多释放殆尽。思想界对孔子的研究有一定深化;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孔子的看法有较大改观,尤其是政治上的肯定,非五年前、二十年前可比。今天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纪念日,全国、不,全世界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这是十年前不能想象的。我们已在谷底,正在回升的开端,所以满可以期待一回。
    孔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变化、因而极有故事的时代,孔子一生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拍摄孔子,在商业上没有多大风险。问题仅在于,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群体,愿不愿意转向孔子、体认孔子。
    孔子就站在那儿。你想怎样,随便。而道不远人,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么时候,中国艺术人能拍出一部呈现圣人精神、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孔子影视剧,中国人的现代人格才算成熟,中国艺术才算重回正道。对艺术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若不能体认你所在文化之圣人,你如何在这文化中成就自己的伟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