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时接受的教育,直到中年以后,仍然在梦中左右着我 作者:邹金灿 来源:“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二日庚寅 耶稣2017年12月29日 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我和一位朋友外出,路上碰见一户人家在做丧事,所见之处,都是白色的东西,并且哭声震天。 我心里一凛,跟朋友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朋友对我说,按照他们家乡的习俗,碰到别人在做丧事,如果不进门上香祭拜,是不好的。 我赶紧告诉朋友:“孔子说了,‘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跟这户人家不熟悉,怎能冒昧进去呢?” 朋友听了,觉得我说得对,于是我们转身回去了。 回去之后,这位朋友一直坐立不安,最终还是觉得应该遵从他老家的习俗,于是马上动身,赶去那户人家进行祭拜。 我没有和他一起去,站在原地,望着他的背影,然后从梦中醒来。 醒来之后,我十分怅惘,不知道自己梦中的做法对不对。 于是,在中午的时候,我请教了著名作家、礼俗专家许石林先生。 许先生说:“你那位朋友是对的。他做的事情,应该叫‘凭吊’,不是‘祭’,所以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是不冲突的。你之所以觉得不应该去,是因为出于对死亡的本能恐惧,这说明在潜意识里,你还是受了你老家风俗的影响,觉得碰到别人做白事是不好的,所以找了个理由不去。其实如果上门凭吊的话,会给死者家属一种安慰,这是在做好事。在我的陕西老家,如果碰到乡邻做白事,我们都是争着去帮忙的,不会觉得这事不吉祥。” 我闻言感慨,跟许先生说:“您说得对,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清楚地记得,在那个梦中的我,在碰到别人做白事的时候,是逃跑般离开现场的。 即使不去凭吊,亦何至于此? 感谢许先生对我的批评与牖启。 生命中能够经常碰到这些声音,是我的幸运。 我生长于粤北的乡村。 小的时候,只要遇到乡邻做白事,长辈们都会告诫我要回避,尤其别去现场。直到现在我都认为,长辈对我的这个教育,并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是担心年纪尚幼的我受到惊吓,才会给我这样的告诫。 不过,随着年纪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老家的风气里面,存在另一个奇特的情况:当一户人家做丧事的时候,一些平时关系不错的乡邻,他们都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会特别说明不会来到现场帮忙,给出的理由往往惊人地相同:“我今年不能来这些地方。” 第一次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升起了一个疑问:小孩子心性未定,容易受惊,尽量避免在白事的场合出现,这可以理解,但成年人也是如此吗? 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风气浇薄。人情的淡漠,在这里展露无遗。 与此同时,我更是发现,对于丧事的躲避甚至是恐惧,已经悄悄植入到我的血液里。 当我发现老家风气有挺多浇薄之处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广州读大学、工作。 我喜欢广州这个城市,尽管我知道自己永远是这里的异乡人。 在广州,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在进学的过程中,一直试图用自己认同的道理和方法,去清洗自己血液里的一些东西,比如恐惧死亡以及与之相关的事情。 在阅历渐多之后,我一度以为,以后即使碰上这些情况,自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然而在梦中,在这个或许是最放松的时候,我还是作出了跟小时候一样的选择。 我年少时接受的教育,直到中年以后,仍然在梦中左右着我。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宿命。 由此可见,宋儒说的“变化气质”,是一件何其艰难的事情。 改变自己,谈何容易?近年来,看得太多喜欢谈论“化性起伪”、“变化气质”的人,其人生表现,都只是证明了,他们才是最不愿意变化自己的人。 不过,这反而更能让人看到宋儒的过人之处。 正是因为变化气质很难,所以这事才那么有价值。不是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