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人民网】习近平为何不赞成把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习近平为何不赞成把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
    作者:徐云知(作者系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
    来源:人民网
    时间:甲午年八月十八
                 西历2014年9月11日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而法度坏(出自《荀子?大略》)”。习近平9月9日在教师节前夕赴北师大看望师生,不止传递尊师重教的传统,更深蕴基于“中国梦”对“筑梦人”的期待。
    在翻看全国课程教材时,他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一句“‘去中国化’很悲哀”,理清了传承与创新的本质关系,澄清了当下教育实践中的许多模糊认识,厘清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流变。
    如果说“五四”时期“去中国化”的始作俑者,还是国学功底深厚者;那么“文革”时期开“去中国化”滥觞者,则是决策者的误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悲哀之处在于:没有建构就先解构,所谓“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结果新的东西没有或者出来后经不起推敲,旧的东西又被彻底铲除,弄得自己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出现了“中空”;把自己和祖先一刀两断,结果如何,有目共睹。“扬弃”是剔其糟粕用其精华,我们犯了“把洗澡水和婴儿一同倒掉”的低级错误。
    我们的教育到底失去了什么?“去中国化”,一语中的。
    我们要搞的不是文化移植,而是文化标识;移植的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本土,注定短命;文化具有传承性,标识性的文化,是土生土长优胜劣汰的结果,注定长寿。“五四”打倒孔家店,孔家店至今未倒;文革清四旧,如今四旧成风;央视倡导“家风”、“文字书写”,地方电视台诸如“中华好诗词”大赛等都旨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十几年的新课改新在理念、新在文化、新在课程、新在管理,抓住了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孩子们吃的营养套餐。哪个孩子都不是一朝一夕长大的;我们长到现在,到底以前吃的哪顿饭最重要?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正是以前吃过的饭,让我们长成了现在的样子。孩子吃的营养套餐,需要科学合理的搭配、与时俱进地研发、可持续地保障供给;课程建构是个长期的慢工夫,需要“十年磨一剑”;教育活动是个结果滞后的工程,需要“百年树人”。
    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孩子们营养套餐中不可或缺的珍贵一部分。我们不但要把基于现实的法、理、情请回来,还要把基于传统的小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请回来,我们更要把古今中外基于人性的至善、至真、至美请回来!要让我们的孩子从这些内容中不但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长于演绎的思维方式、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基于农耕文明的家国意识,更要在传承弘扬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融。
    对孩子而言,学什么,比会学重要;对教师而言,教什么,比会教重要;对校长而言,谁管学校,比谁教重要;对民族而言,谁管教育,比谁管学校重要;对未来而言,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比谁管教育更重要……
    当下,我们需要做一些矫枉过正的功夫,虽然过犹不及,虽然欲速则不达,但只要“筑梦人”有使命感、责任心、有能力、有毅力,相信假以时日,定能好梦成真!(作者系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