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文庙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县尉宋文炳代县令,主簿弭忠信建安溪文庙于县治西南隅。 宋宣和五年(1123),县令郑祖德重修,六年(1124),文庙迁建于城东。绍圣初年,直讲张读重修。 宋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杨干又将文庙迁建于城南,踞凤山,俯龙津,面对笔架山,三峰拱峙,也就是今天文庙的位置。前为礼殿,后为讲堂,并有斋堂四间。嘉定年间,县令赵彦侯立庙门华表。端平年间,县令吴丙建讲堂五间。泉州太守真德秀下令于堂东建直讲祠,内祀张读。咸淳初年,县令钟国秀重修礼殿。 元至正年间,文庙毁于兵乱。 明洪武六年(1373),郡士蒋宗禧倡议重建。十三年(1380),县令侯士举续建,前后经过八年才完工,殿堂如旧,斋堂改建为两间,左边是博文堂,右边是约礼堂,殿堂左边为尊道堂,右边为崇德堂,翰林编修晋江蔡元作记。永乐三年(1405),县令陈善宁重修,泉州府学训导钱俊作记。正统十二年 (1447),县令路亨重建。成化年间,县令谷廷怡修建学门,正德年间县令廷佐、龚颖再修,晋江给事中史于光作记。 因文庙临溪容易崩塌,明嘉靖二十年(1541),泉州副太守陈尧典兼管安溪县,提议稍向西偏移重建。二十四年(1545),泉州太守程秀民策划移址兴建。二十五年 (1546),佥事余广以东射圃房四间废地宏拓地基,县令汪禹续建完成,莆田副使林有年作《庙学记》,河南参政晋江王慎中作《兴学记》。三十五年(1556)知县王渐造继续修建,晋江参政庄用宾作记。三十九年 (1560),文庙被倭寇所毁。隆庆年间 (1567),县令陈彩重建,吏部郎中南安傅夏器作记。万历四年(1576),县令俞仲章重修,刑部尚书晋江黄光升作记。十五年 (1587),县令冯时鸣作泮池于棂星门外,参政安溪人詹启东作记。三十九年(1611),泉州卫经历孙文质任安溪县令,修大成殿并东西两庑。四十八年(1620),县令王用予重修明伦堂,凡应维修的地方都全部更新,直至天启元年(1621)才完工。 清康熙二年(1663),泉州府同知来承祉兼任安溪县令,重修圣殿仪门、东西两庑,郡人粘本盛作记。十二年(1673),县令谢宸荃重修。二十五年(1686),县令孙镛、教谕林登虎、安溪人李光地重建。三十六年(1697),县令戎式弘捐俸修建,安溪人翰林院编修陈迁鹤作《重修学宫碑记》。五十年(1711),县令鄢是重修,次年曾之传再修。雍正元年(1723),县令邱镇重修。八年(1730),贡生李钟准修大成殿,监生林汝舟修两庑,生员吴徽猷修戟门,贡生王忠辅修棂星门及栅栏、“腾蛟”、“起凤”二坊。县令赵琳作记。乾隆二十年(1755),县令庄成将木栅栏改为石栅栏。二十一年,李钟准再次修建大成殿。王忠辅又修棂星门及二坊,吴徽猷的儿子监生吴报琼修戟门,林汝舟之孙监生林启春又修两庑,都有碑记。光绪二十年(1894),县令黄家鼎捐廉重修东庑。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八里绅民捐资重修大成殿。 清末至民国初期,兵荒马乱,安溪文庙曾作为军阀驻地。抗战期间,集美学校于1937年避乱内迁安溪文庙续办,东西两庑隔作教室。1949年安溪文庙又成为革命据点。 建国后,安溪文庙用作粮食仓库,后为安溪一中校舍,1969年以后又成为贫下中农招待所、会议招待所、安溪宾馆,l984年由县政府下文划归县文化部门保护管理。 1982年和1986年,省政府两次拨专款对大成殿、两庑、戟门和棂星门进行维修。1992年,侨胞李先生和陈先生捐资,对安溪文庙进行全面维修,并在崇圣殿后面重建教谕衙。 1999年以来,省、市、县政府多次拨款对文庙进行维修,整治周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2001年,县政府投入巨资建设文庙广场,对文庙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