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贡院大门 济南贡院建于明代洪武年初,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 贡院大门悬挂“贡院”匾额,左右各建有一牌坊,左题“龥俊”,右题“掄才”。东门外左右也各建一坊,一题“观光”,一题“论秀”。贡院大门里面第二重门为“龙门”,龙门之后还有一层门,四座门楼并列,这可能便是民间将贡院称为“四牌楼”的原因。 往里便是第一进院落,这进院落很大,约占贡院一半,中间是甬道,东西两旁是排排号舍,号舍亦称“考棚”,每间号舍高6尺、宽3尺、深4尺,仅容一人平坐答卷或蜷卧休息。号舍里备有两块木板,一块当桌,一块为凳,夜晚则拼做床铺。 第一进院落尽头正中建有“明远楼”,站在楼上,贡院前后可一览无余;院的四隅各建瞭望楼一座,可随时查看号舍周围的情况。贡院戒备森严,它的围墙有两重,外墙高一丈五尺,内墙高一丈,墙头还铺满棘枝,墙内外昼夜有兵丁巡逻。考生进门时,要被严格搜身,以防藏夹带“小抄”。考生进入号舍后,就要关门落锁,因此叫做“锁院贡试”。 明远楼北是第二进院落,正中是“至公堂”,在它的东西各有几个小院,作为监临、掌卷、提调、监试等“外帘官”的办公之处。第三进院落正中是“聚奎堂”,为主考品评文章之处,东西也有几个小院,主考官、同考官、内监试、内掌卷等“内帘官”在此处办公。 科举乡试的主考官、副主考官都是皇帝从京城派来的翰林官,地方官员全力配合,巡抚担任监临,布政使担任提调,按察使担任监试。主持和管理乡试事务的官员从正门进院,赶考的士子由东门入闱。 贡院龙门前的原有水道“华笔池”,为山东布政使江兰派人在龙门北侧所凿,水道南出龙门,再出贡院,接芙蓉街的梯云溪,进而与珍珠泉、芙蓉泉等一脉相通。清乾隆五十七年(1702年),江兰以护抚藩司之身担任乡试监临,为之起名并写题记,“华笔池”之名则寓祝愿考生妙笔生花之意。华笔池之水西流注入隔壁布政使署的凤翥池,最后流进大明湖。如今,华笔池被水泥板封于地下。贡院内还有一眼“大比泉”。《周礼》曰:“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故乡试之年又称大比之年。泉以“大比”命名,“在贡院提调道门内”,论其年代,“有明成化年碑”(清道光《济南府志》)。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贡院没用了,遂将号舍及明远楼、至公堂、聚奎堂等建筑一律拆去,自至公堂以南改建为提学使署,自监临院以北改建为济南府中学堂(济南一中前身),又于提学使署东偏建模范小学堂,其东新号遗址改建图书馆,西新号遗址建作山东省咨议局。此后历经演变,贡院墙根街西边原贡院之地先后有机关、学校、剧院、民众教育馆等,现在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的一部分,贡院便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