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传海)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录用制度,它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所以称其为科举制。据考,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为东汉顺帝时南阳人左雄首创。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是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汉武帝就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计了察举制,即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或是善事父母有德望的士人,或是廉洁自持有操守的官吏,大都先拜授郎中,然后量才擢用。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但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到西汉后期地方官员逐渐徇私舞弊,许多被荐者名不符实,甚至小小年纪的纨挎子弟也被举为“教廉”。以至于“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才怯如鸡。” 《后汉书》卷六十一载:左雄(?——138),字伯豪,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人。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里有许多豪门大族,常常施以赂遗,腐蚀政府官员,为他们洞开方便之门,甚至靠请托干些违法的勾当。左雄不仅“闭门不与交通”,还严肃查办贪赃奸吏,就是二千石的太守,他也无所顾忌,一概彻查到底不曾辱没一个监察官的良知。 永建初年,左雄被征入朝为议郎。那时年仅九岁的顺帝刘保刚即位,大臣们没有把这个儿皇帝放在眼里,都无心政事,懈怠得很,朝政弊端之多自不待言。左雄身负言责,屡次上疏言事,都切中时弊。虞诩时任尚书仆射,他非常赏识左雄,认为他有“忠公之节”,竭力向朝廷举荐他。不久,左雄即被拜为尚书,又迁尚书令。 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是一个秩轻而任重的职位。左雄既受擢用,更加忠义奋发,便不遗余力地匡正时弊。当时最为他发指的就是吏治的腐败,他曾上疏极论:“当今世风凋弊,巧伪萌生,下饰其诈,上肆其残。官吏各怀私计,无长久之虑。他们以杀害无辜为威风,以巧取豪夺为贤能,以洁身安民为劣弱,以奉公守法为愚顿。髡钳(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之戮,生于小怨;覆尸之祸,成于喜怒之间。官吏视民如寇仇,税之如豺虎。监司左顾右盼,如同患疾,见非不举,闻恶不察,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使虚伪者获誉,安份者遭难。有人因犯罪而获名,有人以承颜望色而求名。这零碎不察,授官食禄,使之青云直上,超越同辈。可谓朱紫同色,清浊不分。是以奸滑枉滥,轻忽去就,授命如流,缺动百数。乡官部吏,职贱禄薄,车马衣服,一出于民,廉者取足,贪者充家;朝廷之特选横征,纷纷不绝,送迎烦费,损政伤民。今之县令,犹古之诸侯,拜爵王庭,舆服皆备,何以崇法明理而有惠民之政?” 左雄对当时吏治的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提出大胆使用清白有才的读书人任乡部亲民之吏,俟其吏职秩满,宰府州郡方可任用。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那些无功冒进、威福自恣官员,扫除虚伪的用人之道,减轻人民的负担,造就一批循吏廉吏。左雄的这一主张,无疑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这将使他们的子弟再也无由飞黄腾达。因此,尽管皇帝读了左雄的奏章震动不小,却不能付诸实施,腐败不堪的吏治当然无法医治,朝政只能一天天地烂下去。 但是,左雄并没有心灰意懒,他见自己整顿吏治的主张不能实现,便从教书育人做起,以便从根本上改变政风民俗。为了堵塞这个漏洞,左雄根据孔子“四十不惑”的观点,奏请皇帝:每年由郡国举荐到朝廷的“教廉”,年不满四十者不得察举,而且要先经公府课试,以观其能。“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但以“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为补充。“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这一建议成为制度后,确实扼制了不少冒滥衣巾的人。有一位广陵郡“孝廉”徐淑,被举荐入朝后,负责审核的官员见他年龄不符诘问时,徐淑便以诏书里有一句“如是颜回一类俊才,则不拘年龄”的话与之辩驳。经他这么一说,倒把这位官员给难住了。左雄听说后,便问他:“昔颜回闻一知十,孝廉闻一知几?”徐淑无言以对,即被退回郡里。为此济阴太守等十余人皆因谬举孝廉被罢免了。只有陈蕃、李膺、陈球等三十余人得以拜为郎中。从此,州郡牧守畏栗,没人再敢随便滥举“孝廉”了。至永熹年间,“察选清平,多得其人”,官员的素质似乎有了改善,左雄的一番苦心终于得以报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