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政试院 科举博物馆 江苏的泰州学政试院位于海陵区府前路与鼓楼路交会处的西北侧,从公元587年设立以来,历经隋、唐以来大小十几个朝代,共1300多年。学政试院旧址曾是五代(907—960)永宁宫的所在地,前身是明代的都察院,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学政试院。在清康熙至光绪的244年间,一直是扬州府所属八县科举考试选拔秀才之所。院试由省学政主持,故称学政试院。明清时期至少有101位学政在这里主持过三百多场考试。清朝名相张迁璐和刘墉,都在此任过学政主考官。试院乃我国科举制度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考试中第一级考试的关口,它是中国科举院试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泰州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成为江淮科举文化中心的见证。由于泰州在扬属州县中区位居中,上下左右往来交通便利,所以为院试地的最佳选择。明清风格、高大精美的试院古建筑群,代表了泰州清初古建筑的最高水平。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修复后的学政试院,占地52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修旧如旧、古色古香、精美雅致,重现了学政试院的风貌。2008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学政试院古建筑群,由一条中轴线上的五座主体建筑和两侧辅房组成,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堂、思补堂、上房。其中大门和思补堂是明建清修遗存的建筑。其余是根据史籍记载在原址按旧貌恢复重建。 学政试院的建筑,头门前有广场,清代又谓小校场。广场前正南是照壁,正面壁上嵌有“学政试院”四个金色大字,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厚重端庄、圆润遒劲、气势灵动。照壁背面是青石大型浮雕《观榜图》。众多的考生簇拥着,在仰望、寻觅着自己院试的名字。金榜题名者笑逐颜开,名落孙山者垂头丧气,有一名老年考生似体弱晕场,被人扶出场。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两层的吹鼓亭,为考生进场乐队吹鼓奏乐用。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高耸的辕门。东辕门的匾额上题有金字“腾蛟起凤”,寓意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本领的机会;西辕门的匾额上题有“紫电青霜”,形容试出的武器锋利精良。 来到试院大门前,门厅匾额上的“中国科举院试博物馆”九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大门东西两侧的楹联是:“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系雍正皇帝为皇子读书所撰,曾挂于清宫上书房书斋内。大门东西两侧墙上嵌有对联,东侧为:“明经取士。”明经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主要考试经义。西侧为“为国求贤”,高度概括了学政试院的历史功能。东西两侧墙前各挺立着一根木旗杆(木华表),杆上端各垂直悬挂着一幅幡,旗上题字为:“钦命:户部右侍郎提督江苏全省学政刘。”似乎在张扬着学政大人在院试科举选秀中的权威。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赴所属各府、厅主考童生及生员,为三品官,一任三年,任期与抚督平行,辛亥革命后废除。 二进的仪门为三间三门式,题有楹联:“文章有神浩气贯大江南北,风雨不动欢颜开广厦万千。”东间为福神祠。神龛内椅上端坐着主管文运的文昌帝蜡塑像。这里为院试考生等人祈福的地方,祈求文运昌盛,科举高中。西间为公事房,展出了院试学政乘坐的豪华官轿和仪仗。官轿木雕图案精美,宽大富丽。仪门进去便是天井,这里树立着纵向两排六根朱红色龙头柱,金光耀眼,名为龙门架。此意是预祝考生像鲤鱼跳龙门,考运亨通,连升三级。科举考试的“三元”,是对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的统称。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升三级”是科举考试的三级程序:童生考院试得中者为秀才;秀才考乡试,得中者为举人;举人考会试,得中者为进士,进士再经皇帝的殿试从中选拔状元等。明清两代科考按四级进行。 模拟科举乡试的考棚在龙门架东西两侧,各有三排平房,每排8小间,共6排48间,分别编号,是当年考试期间考生答卷、吃饭、休息的地方。考生在赴考前,要备好文具用品和就餐的简便用具等。每间考棚限一人考。考试每人为一天。院试整个考期在20天到一个月。考棚内再现了院试的基本过程和情景。考试当天,黎明进院,四更入场,先经考官搜查夹带,后按号码进考棚考试。由考官送来题纸,考生自抄匾牌考题。五更锣响,方可动笔考试。学政大人在后厅廊檐下监考。各县派来的学官、考监等人员,在考场周围来回巡检。开考后,蜡塑考生形态神色各异,惟妙惟肖,对试题得心应手者,全神贯注,自信从容,手执狼毫笔在宣纸考卷上奋笔疾书;有的似对考题费解,神色苦闷,低首苦思;有的才疏学浅,白卷无字,伏案沉睡……这真是一组活生生再现科举院试场景的蜡塑群像。 大堂为试院的主体建筑,修复前较为完好,修葺后更显其出众的建筑风采。厅堂高大的体量、粗壮的梁架、精美的雕刻、彩绘的人物图案,显示着古城泰州科举文化教育的辉煌,令观众感受到高水平古建筑的品位。从大堂往后的六个展厅,通过实物与画面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展示了科举文化、科举简史、学政试院、科举教育、泰州名人、科举奇闻,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科举院试制度、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和社会意义等。大堂中央一间,有孔子立式全身汉白玉石雕像,面容文雅端庄、长髯垂胸、广袖过膝,双手合握经书,一派儒学宗师的风范。塑像背壁上方有金边横匾,上书“万世师表”,两侧有楹联,东联为“德配天地,世代学林留瑰宝”,西联为“道贯古今,东方试院举英才”。此联高度赞颂了孔子的德行和对儒学的杰出贡献。 大堂西间展出的是“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首先是文官政治体制,介绍了儒学思想基础,平等竞争的取士原则,科举教育广泛推行。其次是文艺作品中的科举文化,展示了带有反映科举内容的戏剧简表。再次是科举文化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法、英、德、美、日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考制度“自荐入选,统一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方法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历时13个多世纪的科举考试,在中国文明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西方和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继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后的第五大发明。 试院第四进建筑为思补堂,又名“四教堂”。面宽五间,硬山堂面。檐间五踩斜式斗拱,枫拱上雕刻透空暗八仙图案。该堂原为学政大人办公的大堂。“思补”二字是“退思补过”之义,“四教”是指人的“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品质的教育。上述二语均出自孔子的《论语》。该建筑取此两名都体现了古人对为人品格修养方面的追求。中堂的楹联是:“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少时遇文学家顾璘,顾出上联,张对下联。思补堂中堂前的蜡像棚内,有当年任江苏学政大人的刘墉身着三品官服,面带喜容,正在为一个秀才的官帽上插簪花。人物造型、姿态肤色、气质和身份非常吻合,形同真人。旁有佐吏一名,手持礼花待用。几个已获簪花、手捧花红的秀才和等待插花的秀才,分列一旁。公堂内披红结彩,喜气洋洋。 第五进是上房,为清式古建筑。楼前天井内东西两侧的园圃内,各有巨型石景一座,造型奇特,气势非凡,均有科举文化内涵。西园石为白色水冲石,是取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形石体,像一个侧身的巨人,站立在一只举头的鳌身上。石人身上镌有“独占鳌头”阴刻红字,典出于皇帝接见新科状元时,状元应站台阶位置的礼规。东石名为“文曲星”,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爱把理想、追求、仕途进取寄托在华夏种种神话传说中,尤其心仪科举功名的星属文曲星,认为科举高中是文运所归。 试院西侧的下房南北长60多米,是一道通连的长厅,展示和学政试院有关的科举名人,可谓群星灿烂,光照泰州。据统计有38人,其中状元4人、探花1人、进士20人、举人3人、秀才1人、廪生1人、科举不顺、自学成名的8人。其中状元4人为宋代王俊乂、明代李春芳、清代刘荣庆、刘国庆。王俊乂是海陵人。城中大林桥河西曾建有王俊乂的状元坊,明孝宗弘寺五年移至八字桥南,今已不存。展厅内展示了刘荣庆、刘国庆兄弟二人先后高中武状元的传奇故事。有一副对联是:“一门五提督,三科两状元。”另三名刘门提督是:刘梦金、刘惟馨、刘福春。传说刘荣庆在殿试时,以300斤巨石置膝,用毛笔写下“天子万年”四个大字,面不改色气不喘,可见其武功盖世。乾隆帝惊赞:“文武天资,宜其大魁天下也。”刘荣庆从而高中武状元。这些在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进士中的名人有施耐庵、储巏、郑板桥、刘熙载等。未经科举或未中进士自学成才的名人有教育家胡瑗、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大诗人吴嘉纪等。另外,长厅内还展示了科举名人的古版著作等文物及科举的奇闻选录。如98岁考中举人,12岁少年中举,17岁考中状元(二人),可见科举文化影响之深远。 (戴峻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