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丰富、最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吉林文庙即是这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吉林省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本文重点就吉林文庙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内涵加以概述,肤浅之处诚望专家赐教。 一、追根溯源话吉林文庙之兴建 在全国各地修建孔庙始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祭孔活动日益隆重、频繁。由于曲阜路途遥远,不能满足各州、县官吏们祭孔的需要,于是唐明皇李隆基一声令下,各地纷纷建立孔庙。到清末为止,全国各地已有大小孔庙1500多座。 在吉林省修建文庙始于清乾隆年间。在此之前,即雍正二年,负责管理船厂事务的官员赵殿最曾多次上奏雍正皇帝,请求批准在吉林修建文庙,设立学校,以便让满汉子弟读书学习,参加科举考试。雍正皇帝看罢奏折,勃然大怒,特下一道上谕予以驳斥。他认为: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不是靠文治,而是凭借武功。东北是满族人的发祥地,应保持会讲满语善于骑射的习俗。如果鼓励科举,则八旗中较为聪明的子弟都要专心去读书。然而,即便他们勤学苦读,又怎能赶得上江南的汉人子弟,到头来恐怕是文不成,武不就,岂不成了无用之人。就这样在吉林修建文庙的动议,由于雍正皇帝的强烈反对,只好搁置。 但十二年过后,情况大有转变。此时乾隆皇帝刚刚登基,他一改雍正的做法,下诏在吉林建文庙,究其原因,一是这时国内已经比较安定;二是乾隆皇帝本人也非常偏爱儒家文化。 由此看来,吉林文庙修建的时间虽不算早,但可称得上是清代在关外批准修建的第一座文庙。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决定升祭孔为国之大祀。次年,吉林改设行省,省会仍在吉林市。这时第一任巡抚朱家宝、提学使吴鲁认为原有文庙“殿堂卑狭、不足展敬”,于是拨出巨款,下令移至东莱门外重建,这就是保存至今、气势非凡的吉林文庙。 这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式建筑群,由高达3米的红墙环绕,占地16345平方米。文庙的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由南端的照壁向北,经过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至二进院落大成殿,在建筑上形成高潮,最后收尾于三院的崇圣祠。主殿大成殿高20米,面阔11间重檐歇山式殿顶,檐下斗拱交错,檐上黄瓦飞甍。整座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坐落在中轴线两侧的牌楼、石碑、两庑都是对称配列的。文庙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的贯穿下层层递进,有起点、有结尾,一气贯通。它雄浑的气势、壮观的格局,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之美。 二、文庙建筑形制突显出建筑等级 文庙是我国古代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它除概括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诸多优势外,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平面布局、单体设置、整体构造、色彩装饰,均形成了自己的造型与模式。自春秋鲁哀公设“宅庙”祭孔起,直至清末,历经兴衰沉浮,从东方到西方,文庙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传播体系,以顽强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全球性东方思想文化体系的载体,它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发展与生根,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造就而成,它的形成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文庙建筑与中国其它古建筑组群相比较,自身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平面布局,规模形制等方面。由于中国经过了漫长、封闭性的社会,因此,造就出了它特有的文化形态,明显受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空间组织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古老的轴线对称艺术,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均衡对称的设计手法,其主要设计理念是受等级观念的支配,充分表达和强调了庄严与权威性。平面构图是沿中轴线由南至北组织,将主体建筑(大成殿)集中在后部,而前部空出很长的距离,进行系列的空间塑造,将纵深很长的空间分隔成大小不同的横向院落,由前序(泮池)、过渡(棂星门、大成门)、高潮(大成殿)、辅翼(左右配房)、结尾(崇圣殿)等几部分组成,经过重重的门,层层的院落,由低至高,由小到大,抑扬顿挫、主次分明,因势拥抱、环顾呼应,有组织、有节奏地渐渐展开、延伸,它如同中国画的长卷,给人以庄重、舒缓、含蓄之感,使人情感随着总体布局的延伸不断变化,心潮不断起伏,表现出封建统治秩序不可动摇的思想。 自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颁行后,朝廷规范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从此迈进了营造标准化、模式化的阶段。在儒教先师孔子地位不断上升的同时,文庙作为祭祀场所,此段时期兴建文庙的辐射面之广是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由于执政者重视和推崇儒学并亲临祭孔,因此,这时所修的文庙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体量逐渐增大,从最初的“庙屋三间”一直发展到五、七间,最高者达面阔九间(《永吉县志》记载 吉林文庙11间),吉林文庙既是其中的一例。多进院落的形成,充分地适应了历朝对孔子谥号的不断加封与褒扬;固定、特有规制的“万仞宫墙”、“泮池”、 “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 崇圣殿”等等单体建筑框架的设置和称谓,亦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这些单体建筑的有无,也是文庙建筑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志,其内容包含着深刻的儒学文化思想。就礼制屋顶、装饰材料上看,屋顶式样从硬山、歇山,直至重檐,黄色琉璃大量地使用于主体建筑之上;斗拱由朴拙硕大承重挑檐功能逐渐转为繁缛精巧,每攒斗拱以达九踩之多,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等级观念。色彩方面,更是享受了帝王的礼遇,红色墙柱门窗、黄色琉璃脊兽、大式屋顶瓦作、金龙和玺彩画,雕梁画栋的各种龙形图案,形态宏丽、气势磅礴,格调高雅华贵,遵循了宫廷建筑的规律,俨然皇宫之制。 三、文庙建筑形态诠释着文化内涵 外教的传入与本土固有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在保存自已基本特征外,文庙建筑具有较强的外来文化包容性,塑像和壁画的出现,即反映出文庙建筑对于佛教文化的包含与吸收,为文庙注入了新的血液。建筑中的每一门、坊、亭、殿,匾额、楹联,造像、礼乐、祭器,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和浓重的民族风格,饱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远古民俗图腾崇拜的“龙”,在国人心目中不仅是祖先的化身,而且是神力、兴旺、权利、帝王的象征,它在文庙建筑上无处不在,御路、吻兽、藻井、天花、梁枋彩画,升、降、坐、跑,形态各异,无一非龙。西方人称中国文化为“龙”的文化,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这正折射出历代王朝崇儒尊孔已达到极点,显示了文庙建筑的神圣与威严和心理上的一种慰藉,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文化那种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人的精神。严格的礼制制度,祭孔专用的“八佾”乐舞、“金声玉振”、古朴悠扬的韶乐,“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赞美之词等等,说明了对孔子的尊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强烈地表现了封建帝王的意识形态,以及上层统治者利用儒学思想加强统治的目的。 文庙的建筑文化精神,在人文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上显现了别具风格的造诣和鲜明的特征,就建筑美学来看,有它独特的构想,无论是布局、形式,或是朝向、空间、气韵,均有主次、内外之分,对称、均衡协和相安的整体统筹。就其本质来说,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是运用建筑形体及其它环境、景观等构成要素,进行空间组合,使在体量、尺度、造型形式等方面,大小高卑、远近离合、主从虚实等变化上适合于人的心理要求。特别是视觉感受效果上,引起审美的愉悦,并臻于艺术上的完善,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美学的重要批评尺度和建筑的审美标准,以崇中、从中主导和规范着文庙建筑的设计思想;井然有序,方正的表现手法均产生于人的传统观念。森然罗列的结构勾心斗角,黄瓦朱甍的屋顶金碧辉煌,精雕细绘的云龙盘绕升腾,意寓深远的楹联匾额书体各异,无不是我国人文群体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与潜意识精神心态的外露。 华夏的文化,决定着华夏建筑的特色,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更能显示出中国人的精神。建筑文化,是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决定指导和影响具体社会中成员的行为规范,而构成意识的外化形象,这种文化的形式是由国情、国体、人文习俗、民族气质等多方面产生而来的,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综合表现形式,它深深地铭刻着民族的铬印。 文庙它没有基督教堂的神秘,没有希腊神殿的庄严,也没有哥特式教堂的高耸,而是采用全木结构,很强的整体感,平和舒缓,逶迤交错,飞檐翅壁、气势雄浑,给人平易柔和的感受,带有一种明显的人类生命流动气韵和森严的伦理秩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儒学思想的再现。它的布局色彩,显而易见地体现着等级制度和作为社会各阶层行为规范的礼乐制度。 作为世界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东方文化----中国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家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影响着以后的历代王朝。在儒学被作为国策,与法家、道家等诸家文化相融合的同时,兼以吸收佛教的思想文化,使中华思想文化又平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东方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无论是“儒”、“道”互补,还是“儒、玄、佛”并行或渗透融合,在传播儒学这一文化体系的同时,使孔庙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得以逐步地发展,历经千年沧桑,以其自身独特的建筑形态和体系完整地传承保留至今。传统文化决定了建筑形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以我国传统建筑而论,有它内在的文化精神和特征,在人文与自然美的结合上显现了别具风格的个性,并深深地根植于民众的建筑意识之中,文庙建筑饱含和凝聚了众多贤哲和人民的深沉智慧,表现出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以至影响着亚洲各国的建筑与文化,以其自身的鲜明个性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3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郑重发表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到东方圣人孔夫子那里去寻求智慧。”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和智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 作为祖国东北边疆的吉林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殊荣的取得,充分地说明了这块黑土地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它所具有的唯一性,吉林文庙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载体,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它不仅属于吉林市,属于全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本文认为,文庙的建筑形态所诠释出的中华传统深厚的文化内涵将源远流长,永远泽被中华民族,并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吉林市文庙博物馆 张 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