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七夕是个浪漫的夜晚。天上,盼了一年的牛郎织女要渡河相会了;人间,青年女子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瓜果,等候蜘蛛在上面缠丝,如果被缠了丝,就意味着自己“乞巧”成功,针线活的手艺就会有长进。这风俗,在梁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了记载。总之,人间的七夕是年轻妇女们的节日,杜甫一个大老爷子,他来掺和什么呢? 老杜并非也来“乞巧”,他的诗歌写作技巧够高的了。他作为一个写实的诗人,凡事喜欢较个真,他是来做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课题是:牛郎和织女两颗星是否真的在银河上面相会了。这个课题,他已经调查了多年,结论是否定的。但是他不甘心,怀疑自己年老眼神不济,或者是由于长夜困倦,打个瞌睡,把那精彩的一幕错过了。他决心做最后一次观察,然后结项,下个终极结论。 这一年他客居夔州,七月初七这天,楚空晴朗,万里无云。太阳沉落了,群鸡入窝了,睡足了觉、养足了精神的杜甫搬出椅子,放在庭院当中,坐好,开始仰视天空。星儿渐次出现,银河露出身影,牛女二星清晰在望:“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杜甫《牛郎织女》)银河的走向是由东北而西南,杜甫背南向北而坐,所以看牛郎星是在银河的西面,织女星是在银河的东面。笔者小时候,常在夏秋之夜,自家的院子里,躺在芦席上观看银河,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上空基本没有灰尘污染,看银河历历在目,两边的星星,个个贼亮贼亮的。妈妈指给我说:银河西岸那颗很亮的星星是牛郎,身边还有两颗小星星,那是牛郎用担子挑着他的两个儿女。银河东岸那颗很亮的星星是织女,她身边有四颗星星呈菱形,那是她织布用的梭子。奇异的星相交织着美丽的传说。可惜今天的人们再也没有这个眼福喽。 且说老杜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张望那浩瀚的银河,等候那精彩的一幕出现。半夜了,参与“乞巧”活动的两个女儿,打着哈欠回屋睡觉了。那牛女二星却纹丝没动,依旧在隔河遥望。你们还等什么呢?莫非担心天上和人间在窥视你们,不好意思?想到这里,杜甫倒觉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可是,为了搞好科研,还是请求牛郎织女谅解些吧。 后半夜,草虫沉寂,秋风渐冷,屋里传出老伴和儿女们的鼾声,杜甫裹紧了衣服,坚持着。他这个时期身体多病,肺病、糖尿病、半身不遂,可谓诸病缠身。但既然是最后一次观察,要下结论了,就不能草率行事,这也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好在白天睡眠充足,杜甫没有丝毫睡意,炯炯目光,从一个寂静的小院里射出,投向浩渺的天宇。 晨鸡啼鸣,东方发白,银河渐落,牛女依然寸步未动。终于可以下结论了:“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自古以来牛女二星总是隔河相望,谁曾见过他们在七夕相逢呢?在古代,在神话传说弥漫的时代,这个结论来得不容易,是老杜经历许多不眠之夜查证的结果。由此,他还进一步从理性角度对这个故事提出质疑:“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逢?”牛女二星乃是精灵,他们的会合应该是不择时间的,何必要等到秋天这个夜晚呢?问得有道理。 老杜一生反对迷信,求真务实。除了《牛郎织女》这首诗,他还写了《石笋行》、《石犀行》,前者破除成都有“海眼”的迷信,后者破除石犀能镇水怪的迷信,号召以人力治水患。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韩成武 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