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为平民公祭是中国传统 设哀悼日成国际惯例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5月19日至21日,新中国第一次因平民而设立“国家哀悼日”,以此纪念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数万名遇难者。这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标志性的事件,它见证着我们的社会正在不断进步。
    哀悼日的习俗源自西方文明,如今,它成了中国人寄托哀思的形式,那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是否有自己的哀悼日呢?我们曾经的哀悼传统又是如何?在哀悼日中,我们是应该与国际更加接轨,还是应该更加回望并坚守自己的传统?
    设立哀悼日已成国际惯例
    “东方人与西方人对死亡的看法是不同的。”民俗学专家高巍在接受《竞报》专访时表示,哀悼日这个习俗的直接源头来自西方。
    西方宗教认为,人死后是去天堂,从此脱离尘世,因此死亡是一次重要的告别,需要通过仪式来加以祭奠。这和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轮回观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更相信生和死之间是可以交流的,所以中国人的祭奠行为是持续进行的,而西方文化的祭奠更注重某个具体日期的时效性。
    最早的哀悼日主要在墓地举行,是个人的行为,一般由神职人员主持,通过遗体告别等形式,宣布死者脱离了人间,从此与他的亲人、好友告别。这种仪式比较好地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比较庄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以后渐次从教会传到民间。
    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因为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1亿多人死于战争,几乎每个家庭都承受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人们特别需要有一个日子,来共同抚平伤痛,为生命哀悼。以后,国家哀悼日逐渐面向平民,比如俄罗斯空难、美国“9·11”事件之后,都设立了全国哀悼日,为意外灾害中死难的平民哀悼,这在今天已成了国际惯例。
    中国哀悼文化特别深厚
    “虽然哀悼日的民俗来自西方,但哀悼文化特别深厚却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所谓慎终追远,感念先人,珍爱生命,这其实一直是我们的优秀传统。”高巍说。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战与祀”,中国人很早就将祭祀先人看得与战争同等重要,认为这是从政者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左传》中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也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哀悼日的形式,高巍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相对松散,绝大多数人是自由职业者,比较分散,不容易组织起来,所以即使有国家哀悼日,绝大多数人也无法参与其中,甚至很难将消息传达下去,让绝大多数国民知道。其次则是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像此次四川地震,如果放在古代,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得到信息,政府再去组织救援和哀悼,根本就来不及了。
    由于科技条件制约,政府无法做出快速响应,因此,古人只能采取变通做法,即将每年固定的日期设置成全国性的哀悼日,并使其融入到民俗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元节、下元节、清明节和端午节,这些节日都有明显的哀悼的内容,它们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清明节前身的寒食节为例,所有家庭必须停火1个月,所有人只能吃冷餐,以此来祭奠先人,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这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深厚、感恩的一面。
    中元节是中国人的哀悼日
    高巍表示,“现在一些报道中说,设立全国哀悼日,是历史上第一次,这个说法不准确,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元节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全国哀悼日。”
    中元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要举行国家的公祭大典。在北京,要在北海的天王殿举办国家级公祭,皇帝要亲自祭奠阵亡的将士和灾难中死去的平民,并致祭文,这和现代社会哀悼日的内容非常接近。
    中元节公祭的形式很庄重,全部仪式需持续整整一天,其间要烧纸活、花圈,要给死难的军人送匾,都是大匾,需要四个人才能抬动,以象征这些军人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到民国时,社会名流都要参与公祭活动,献花圈的人从琼岛一直要排到北海后门,沿途都是白茫茫的白花,天王殿前面临时搭起许多牌楼,上面挂满了各界赠送的匾。
    仪式到晚上是高潮,即烧大法船,船直接开到北海里,所有平民想给先人送东西的,把包袱直接放到法船上,法船在北海湖中心点燃,两岸都有乐队在奏乐,以示超度亡灵。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元节习俗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日据时期,祭奠活动都没有终止。
    除了清明等4个节之外,北京等地还有农历十月初一送包袱等规模和影响相对比较小的民俗活动,可以说,从年初到年末,中国人对先人的祭奠活动是持续不断的,从中可以看到,尊重生命、扶危助难、哀恤不幸,这在古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是我们文明中最优秀的遗产之一。
    传统公祭是家祭仪式的放大
    中国传统的公祭,基本是家祭仪式的放大,需要摆神位,摆供,点蜡烛和香,读祭文,敬献花圈,念经超度等等。所有这些仪式外,晚上还要放河灯,过去北海五龙亭上,设有专门的茶座,供参与公祭的人们休息。总体上说,过去国家公祭的仪式比今天复杂,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而且和每个人家庭祭奠在仪式上是高度吻合的,所以人们参与性更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东西方文化中,都用点蜡烛来祭奠先人,但两者的理解不太一样。”高巍说,古人之所以点蜡,一是为先人照亮回家的道路,二是蜡烛被风一吹,火光会不断摇曳,仿佛人在鞠躬,以此表达对先人的礼敬。此外,还有一个现实功用,古人引火不便,点香祭拜很麻烦,所以灵堂上要设烛位,人们可以在上面很方便地燃香。
    高巍说:“蜡烛可以照亮黑暗中的心灵,是东西方人共有的感受,但中国古人对烛光的理解有其独到和深厚的一面。”
    国家哀悼日体现社会进步
    高巍认为,一些传统的公祭形式可以适当引入到今天的全国哀悼日中来,比如可以将哀悼日变成长期的、每年固定举办的活动,以表达不忘先人、常怀感念的心情,有了这样固定的、全民的节日,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唤醒一个民族的忧患意识,并将此次天灾所展现出来的相互关爱、生死与共的民族精神更好地保持并传承下去。
    此外,为先人设立牌位也是值得参考的传统祭俗,牌位近似今天追悼会上的遗照,但牌位形式更讲究,古人排位造型类似庙宇,是生者为先人所造的、象征性的陵寝,集中表达了崇敬之情,牌位虽小,所寄托的精神内涵却异常丰富。
    高巍说:“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国家哀悼日都体现了我们社会的一种进步,古人说大难兴邦。汶川大地震唤醒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对生命的热爱,所以我们更应感念逝者之恩,永远怀念他们,从而激励我们更努力、更负责任地生存,这才是哀悼日的真正内涵。”
    其实,人类的美德都是相通的,哀悼日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也不仅仅是东方文明的产物,它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的产物。
    专家说全国哀悼日
    ■金灿荣:表明政府更关注民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是个值得肯定的决定。金灿荣回忆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1976年逝世时,曾设定过全国哀悼日;另外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三名驻外人员遇难后,使馆和政府单位也降过半旗,而这次是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
    金灿荣说,为巨大生命损失而设立哀悼日,对外,符合国际惯例,中国也因此更容易被世界接受。对内,表明政府更关注民生,体现了“你痛就是我痛”,可以凝聚人心,建立了一种中国国民的认同。奥运火炬传递停三天的决定也值得肯定。在生命的惨剧前,奥运火炬传递应该让路。
    ■沈丁立:体现政府公共领导能力
    在现代政治中,设立全国哀悼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领导能力,显然,中国政府也开始用这种方法引领人民,有利于提高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可信度。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建议,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家自然灾害日,每年的这一天进行悼念,并进行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演习,提高人们的忧患意识,并对在灾害中逝世的人表示悼念。沈丁立欢迎暂停奥运火炬传递的决定,因为“与奥运火炬相比,人们显然更重视生命”。
    世界部分国家哀悼日
    ○1964年1月9日,巴拿马共和国的国定“全国哀悼日”,以纪念在反美斗争风暴中,因要求在巴拿马运河区升巴拿马国旗而遭到美军镇压的学生。
    ○2001年“9·11”事件”后,为纪念“9·11”恐怖袭击中的罹难者,美国宣布每年9月14日为全国哀悼日。
    ○2005年3月11日,为悼念马德里火车系列爆炸案的遇难者,西班牙政府宣布这个周年纪念日为全国哀悼日。2004年3月11日,马德里阿托查等3个火车站以及附近地区连续发生爆炸,造成192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
    ○2007年1月26日,为纪念持续53年为穷人奔走呼喊,有“法国的良心”之称的、刚刚去世的阿贝·皮埃尔,法国人以此日为全国哀悼日。
    ○2007年3月21日被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为俄罗斯联邦的哀悼日。俄罗斯经历了黑色的一周:3月16日飞机失事,7人死亡50人受伤;19日发生的矿难夺去了上百人的生命;20日凌晨老人院起火,造成63人死亡。
    陈辉     竞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