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是否还要公祭铁拐李、吕洞宾?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报纸上看到不少有关“公祭”的消息。近期的如5月2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许多地方鸣锣开场,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时间,一些历史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成了“香饽饽”,多个地方争相祭奠。早一点的还有1月9日的《东方今报》,报道1月6日,河南焦作民间隆重公祭“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并为其冠以“和圣”的头衔。
    报道读后,颇感惶惑。时下一些地方“公祭”历史人物成了风尚,几乎有头有脸的先辈都被“公祭”过。但是否所有的历史人物都要公祭?这里以柳下惠为例:柳系春秋时人,姓展名获字禽,鲁大夫无骇之后。因其食邑于柳下,谥号“惠”,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流传甚广,孟子也称其为“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不客气地说,柳下惠毕竟不能算历史伟人,“公祭”之待遇何来?
    己恐孤陋寡闻说错话,又翻了翻历史。史记最早出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籍是《孟子?万章下》。可以推想,如真有柳下惠其人的话,他可能比孔子年纪还要大;孟子是战国中期人,不可能见到柳本人,而“柳下惠坐怀不乱”故事的盛行更要后推到元代,这很有可能仅是一个故事而已。如真如此,“公祭”又有什么意思?
    固然,少数人聚一聚,譬如自命为“后人”、“宗亲”者的祭奠,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举凡公祭,均有当地党政出面,财政拨款,一付政府行为形象。即使那个自命为民间公祭的河南焦作公祭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仍然有“领导、学者、嘉宾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加之舆论“造势”,俨然成为“凡是在正规大型公祭活动中有的环节,在这次民间公祭中,几乎一样不缺”的大事,这就值得商榷了。
    容余直言,虽然举办各类公祭活动都以打文化牌,希冀通过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投资为初衷,都能找得出些冠冕堂皇的说法;且举办者除必然要在财政这口“大锅”里舀几勺羹汤外,还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类民间组织筹集资金。但许多地方人为制造的大规模“公祭”热,除让人感到牵强附会、有意做秀与推动浮躁外,难以看出有多少积极意义,因为报纸已披露的诸多公祭对象,还鲜有人能与轩辕黄帝这样的人文始祖难以相提并论。让人担心的,倒是可能会又有人头脑容易发热,以此为借口,“造”一个“节”,“立”一个“展”,搞一个“研讨”,最终浪费资财,殃及百姓。这类事例,以前见的可是不少了。
    说句笑话,倘任何形象都可“公祭”的话,各路人等是否还应组织公祭“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及各路神仙呢?哈哈!
    周荣光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