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文美斋百华诗笺谱》中,水仙花插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有3部《文美斋百华诗笺谱》(又名《百花诗笺谱》),均著录为清张兆祥绘,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文美斋彩色套印本。细审内容,来自郑振铎先生旧藏的两部(下称郑甲本、郑乙本),以及本馆自采(下称自采本)一部却不尽相同。 自采本与郑乙本收花卉、花果笺共计100幅,内容一致,只是装订顺序不同,笺上印章的形状、字体、落款都有差异。而郑甲本虽也是100幅笺画,其中收花卉、花果笺69幅,其中与郑乙本相同的29幅,新增40幅,其余31幅为禽鸟树木、博古器物、写意花卉等笺。这31幅笺中,署名兆祥者,20幅;署名伯安者,3幅;署名劭农者,8幅。 张兆祥(1852—1908),字和庵。清晚期天津著名画家。师从著名画师孟毓梓(锈村),并私淑邹小山、恽南田等大家,兼采郎世宁等宫廷画师的西画方法,将中国没骨写生画法与西洋采光造型融为一体,奠定“津派国画”的基石,被誉为清末“叶花卉之宗匠”。光绪壬辰(1892)年,天津最有名的纸局文美斋特延请张兆祥绘制《百花诗笺谱》画稿,后刊布发行风靡全国,成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 现存笺谱最早刻本,为明天启六年(1626)金陵吴发祥所刻《萝轩变古笺谱》。其后,明崇祯十七年(1644),胡正言在南京刻印《十竹斋笺谱》。此书不但彩色套印,还将“饾版、拱花”之术发展得日臻完善,是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最高成就。清代自嘉道以后,制笺渐呈颓衰之势。光绪后,制笺之风再盛。清帝逊位后,随着时代发展,咏诗作词,已不再是时尚,集笺制谱更成绝迹,而《文美斋百华诗笺谱》就成为中国古笺谱最后的辉煌。 《文美斋百华诗笺谱》中,花卉绘制的姹紫嫣红,果实枝叶栩栩如生,线条粗细适度、木刻气味浓重。而在刷印时,版块对准牢固,纸张湿度正好,色彩浓淡与先后次序适宜,笺作如同真迹。 郑甲本中的金龙戏水、博古器物、香炉烟袅等图套印准确,海水涛波、鼎彝纹饰、香炉烟缕,通过彩色或素色的拱花印法,生动地再现于纸上。郑乙本中,“玉兰”、“水仙”二图,堪称晚清笺谱中之佳作,尽显张兆祥的折枝花卉之长与设色妍雅之功。不但拥有南派笺谱的纤巧玲珑,印刷上还充分利用彩晕墨化的特性,表现花朵的鲜嫩和枝叶的秀润。 我国木版印刷经历黑白、彩印,彩色套印多个阶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饾版、拱花”技术的开创,使印刷品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极大的提升。“饾版”,就是根据画作设色的深浅浓淡、阴阳向背的不同,分刻成若干块印版,印刷时色彩由浅入深,由淡至浓,一版一印。由于印版块小且多,犹如饾饤,故称“饾版”。所谓“拱花”,是将印纸施水到一定湿度后敷在刻版之上,再垫上毛织物,用特殊工具适度压印,使画作线条在纸上高低拱起,达到显明突出的视觉效果。“拱花”有素色、彩色之分,素色拱花纸面无墨无色,线条尽显。彩色拱花是“拱花”与“饾版”的结合,它不仅要将所需线条拱现于纸上,还要把画作的颜色分色分版,恰到好处地套印在相应的位置。 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先生曾购《文美斋百华诗笺谱》赠予鲁迅,后二人为宣传中国传统工艺,刻制出版了《北平笺谱》。鉴于工艺是把颜料以水调兑在木版上印刷,而非“油墨”,所以建国初期荣宝斋将“饾版”技术起了个新名,叫作“木版水印”。 黄建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