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面点“念念”中的民俗文化:寒食悼亡 清明佑生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儿时对节日的记忆,皆在吃喝。清明时节食一种名曰“燕燕”的干饽,后来才知道,这种食品也称作 “念念”,“念”与“燕”的读音本来就相近,尤其在晋韵中。
    读“燕”,大概因其自“子推燕”而来的缘故吧。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推者,介子推也。
    寒食节期间不开炉灶,只得吃已备的熟食,“子推燕”便是其中之一。我是见过“燕燕”做法的。先以发面捏廓,其多肖形,有家畜,也有鼠蛇等野生,孟元老所说的“造枣飞燕”反倒未见。最是那些小动物的眼睛,以花椒核点缀,甚是传神。至于翎毛鳞鳍,先以剪刀出型,以木梳摁印。出笼之后,尚需点一红痣,其多由孩童完成。晾凉后,以线绳贯穿,间以红枣,晾干后悬于门楣。我未见有柳条串连者,或许习俗的流变原因吧。山西面塑民艺异常发达,“寒食”有推波助澜作用。
    “燕燕”写作“念念”的原因,大约是附了“怀念子推”吧。后来寒食与清明合流,后人只知有清明,不知有寒食,而寒食节的食俗却留给了清明节。
    古时,寒食是个大节,民间的重视程度高过清明。《后汉书·周举传》曰:“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至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时:“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宋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明清之时,清明已有取代寒食之势。禁火日短,看似出于适应健康的考虑,深层的原因在于敬畏之忱的减退,再者,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民间神信仰的多样化,上古形成的崇拜及纪念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日渐遥远而越来越淡漠。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清明上坟,实则也是寒食之俗。寒食怀故悼亡,清明求新佑生,禁火为的是出火,祭亡为的是佑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起初,寒燕以“柳条串之”,到清明时,嬗变成了插低戴柳的习俗,柳者“留”也,以柳谐留,自然寓含有缅怀追悼之意。除此之外,柳树是北方旱塬上最早吐绿、最后落叶的树种,极易成活,生命力旺盛,与民众祈求子孙繁衍、生殖崇拜不无关联,故哀家子弟的哭丧棒皆以柳干制作,墓表也以植柳为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说的是时令引发的天气表象变化,“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的显然是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情怀。寒食节扫墓祭祖的习俗也留给了清明节。
    介子平    太原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