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读何频的《看草》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春绿中的秋红。
    商陆和布谷鸟。
    老子,孔子,齐白石。
    雪里果然有芭蕉。
    ……
    如果把这些古朴的文字画在中国画里,必是写意的;如果添上衬字,写成曲吟唱出来,也必是雅致赏心的。
    一册看草日志,一册中原草木风物志。亲近并细察身边的草木、花卉,于古人来说,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风雅,有不可言喻的美。今人何频,拨冗躬身,却也做到了。他的动念,来源于对自然与人事日渐丰厚的认识。在《看草》里,他从容自如地讲述自己两年中每日的经历,大都是逸情草木,并由此深切思索,观照今世的勤谨、智慧,流露出中原人的丰盛心气。
    他体物入微,写树木自春季鳞芽凸显、发新枝、萌细蕾,到秋季叶枯,直至脱果、朽殁,无不细致独到。写到城市的行道树,公园的树,校园的树,居所和办公室楼下的树;北方的国槐、泡桐,南方的香樟、木棉;还有木槿、海棠、曼陀罗、合欢、腊梅、木兰……以至于枸杞、野牵牛、白茅和寻常乡陌的野菜,也同样纳入字里行间——这是些最为本色和原始的植物的表情。
    记录得不辞辛劳,乐在其中,是很难得的。
    由此想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撰《植物名实图考》的吴其浚,孤独地翻山涉水,行万里路,识万种草,风餐露宿。做了官的人,阅人阅世之后又阅草木。他们视草木若呼吸,最为亲密:土地的元气涤荡了他们从官场带来的风尘,他们于苍莽的山中看到纤草,没有踩着它踏过去,而是忽觉心神明亮,以膜拜的姿态蹲下去,宛若同侪。去留意一朵花、一棵草,这样的意趣和心态,如今似乎不多见了。
    先生说,并非城市不复有明月,而是市人顾不得抬头望月而已。
    这声音似乎在耳边响过千遍万遍,细想却依然深刻,值得欣赏玩味。
    他曾说,自己是在借阅草木来影射社会。
    草木如何?社会如何?
    草木延续了远古时代的血脉,在愈来愈狭窄的生存空间里,虽不葳蕤如初,却也经得一个繁忙的都市人消磨闲暇。社会在文明的车轮与现代化的喧哗中,滋长了蓬勃野心,推倒、摧毁、移植、复制……在它以体面的面貌复苏时,此时的人们,早已淡漠了风月心情。
    自然离人,或者一个人的人生,究竟有多大的距离?不得而知。毋庸置疑的是,一个旅人,竹杖芒鞋,心无旁骛地览山阅水,抑或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种种,只能到古人的文字里去寻了。
    他有不满,甚至是批评。而他的方式是儒雅、含蓄的文人式的。隽永优雅的文字,便是他心魂的呈现。由此可见,他的念想,与古风相去不远。
    “我也是一只鹭鸟,绕树三匝,还是要重复画起包括悬铃木在内的大树和草木上面的印记。”
    这同人依恋草木是一个道理。
    只是被忽略了。只是终日奔忙,却不知所归。
    那么,也来看草。
    去看一树茶花如何生出密密的花苞,去看木槿怎样开得温婉优雅,去分辨草木细微的香气:温宁,不滞不涩……生活当如是。
    然而,正如作者所说,“面对自然和人生,在无尽的阅读和欣赏中,我无法掩饰自己的渺小和琐碎。”
    我们都难以掩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