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科举在海外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
    越南
    越南的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
    越南的科举制,最早始于李朝的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的科举制一共只举行四次,人数也较少,未产生较大影响。其后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再度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其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陈朝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正式创立进士科,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士考试。
    黎朝时,进一步模仿中国明清的科举制度。明太祖洪武三年,曾允许安南、高丽、占城士人在本国乡试通过之后,到南京参加会试,之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1年),又一度将安南收入版图,这些都促成中国科举制对其后的黎朝越南重大的影响,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考试方式,以及黎朝裕宗(1705-1729)时设立武举。其后阮朝的明命十年(1832年)进一步引进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外,黎朝和阮朝都有成立与明清时贡院类似的专门考试场所。
    朝鲜
    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鲜时期才正式实施。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朝鲜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举考试是成为两班文武的必由之路,名义上平民也可以参加,但事实上主要被两班子弟垄断,尤其是文、武两科。
    杂科中的医科考试会在汉阳举行,一般每五年一次,目的是要补充内医院的大夫空缺,假如五年内没有空缺,便不会举行。医科考有关“内景”﹝内科)、“外形”﹝外科﹞、“杂病”、“汤液”﹝药学﹞、“针灸”等五科的知识。
    日本
    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医、针六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由于参加科举的子弟逐渐贵族化,生源减少而考试流于形势,江户时代贡举已经绝迹。
    科举的西传
    也有学者论证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制度发生过重大影响,指出1570年至1870年间在西方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多达120种以上,这些史料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考试“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使得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在本土自从进入现代文化以来早已被彻底否定,但是,它却在西方文明中,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延续着它的生命。这即值得自豪,也可悲哀。为什么我们自己创造的奇异品种反而在本土失传?不仅仅是科举制度,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当然,我们并非要恢复明清时代那种方式的科举制,而是适合新时代新国情的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它应该是科举制在新时代的新的生成。
    事实上,中国找到科举的制度并非易事,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直至宋代,才开始成熟。其优势,首先是杜绝一切人为的因素,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在考试面前一律平等,不是进士出身就不能作官,士大夫阶层由此真正形成,全部大夫(全体官员)均由士来组成,只有成为士,才能成为大夫。这一制度的确立,使读书的风尚空前高涨,“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的《夜行》诗句,可以说是赵宋时代的写照。由于所读之书,都是精英文化之经典,在文学审美的熏陶之中,士大夫自然形成了清正刚毅的士大夫品格,所以,两宋罕有腐败之贪官。同时,科举制使平民通过刻苦读书,不断地为士大夫阶层提供新的血液,形成了社会的良性循环。譬如北宋中前期的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是贫寒家庭出身。范仲淹少年时更有“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宋史·范仲淹传》)的苦难奋斗经历,以后考中进士,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怀了。这样的人,你就是让他去作贪官污吏,岂可得乎?
    当然,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代的后期,考试的方法日趋僵化,八股文成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必须改造为现代化的学校教育,这些都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考试的出题方式不好,并不能说明整个科举制不好。西方接收了科举制的财富,结合西方文明的特点,渐次形成文官考试制度,说明改造后的科举制还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何利用古代制度文化的遗产,完善我们现有的制度,他们的经验,值得参考。
      中国网综合消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