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从历史的大视野看,经历了先秦之子学,两汉之经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义疏学,宋明之理学,清代之朴学。经学之中,大的方面有汉学、宋学、清学;小的方面,汉学之中又有今文学、古文学、郑学、王学,清学之中又有吴学、皖学、扬州学、常州学等等。每一个学派、每一部著作、每一种学说,必定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授受渊源。中国学人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学术流变史研究的传统。先秦时代的《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对当时的学术流派即进行过评论,可以说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滥觞。此后“正史”中有《儒林传》(或《儒学传》、《道学传》)、《艺文志》(或《经籍志》)都带有学术史的性质,南北朝出现的“先儒传”(或“先贤传”、“耆旧传”)则初具学术专史的规模,学术源流史研究遂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不过,无论是“正史”的《儒林传》(或《儒学传》、《道学传》),还是“先儒传”(或“先儒传”、“耆旧传”),都只能部分反映各朝各代儒学研究和发展的概况,最多反映出主要儒学家的生平概略,而无法全面、系统地展示一代儒学发展的源流正变、主要儒学家的学术贡献。在这一点上,“学案”体有其自身的优势。 “学案”是一种编纂和研究传统学术思想史的著述方式。“学”,即学者、学术,主要指儒学人物之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学术贡献;“案”即评论和考订,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学案”之名,正式出现于明代中后期,耿定向撰《陆杨二先生学案》,刘元卿编《诸儒学案》,是以“学案”名书的早期著作。但“学案”这一著述形式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佛家的《传灯录》和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这以后,此类著述逐渐增多。明代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孙奇逢也撰有性质、体例相近的《理学宗传》,都是较好的学术源流史著作。但真正内容系统完整、体例严密成熟的“学案”体著作,应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和由黄宗羲创始、经全祖望纂定的《宋元学案》二书为最善。 “学案”的体例,一般是每一学派设立一案(其中卓然成家的大师又别为立案),前有“序录”,叙述学术渊源、学术特点,略当小序。其次是案主“小传”,传后是案主的“语录”及重要学术观点“摘要”。以下再根据与案主的关系,分列流派中人的传记和语录。全祖望续补的《宋元学案》,在每一学案前又列“学案表”,备列该派师友、传人之关系,旁行斜上,一目了然。最后还增设“附录”,摘录逸闻佚事、后人评论。如《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首有“安定学案表”,罗列胡瑗的师友传承;次为“安定学案序录”,概述胡瑗的学术特色及其在宋学中的地位。然后是胡瑗的传记,传记之后摘录胡瑗的学术资料,最后是附录,摘录与胡瑗学术思想密切相关的遗闻轶事。接下来是“安定学侣”、“安定同调”、“安定门人”等各类人物附案,一时间与胡瑗讲论、过从或持论相同、相近之人,以及传胡氏之学的门人或再传弟子,他们之间的往来关系和学术观点,大体上都清晰地反映出来了。这是其它各类史书体裁难以做到的。 正因为“学案”体著作在反映学术流变等方面有着其它史书无法替代的优势,故继黄宗羲、全祖望之后,作者继踵。清儒江藩有《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唐鉴有《清儒学案小识》,唐晏有《两汉三国学案》,徐世昌有《清儒学案》。至于其它同类著作,如《闽中理学渊源考》、《江西理学考》、《台学统》、《皖学编》、《关学编》等地方性学案,如《实学考》、《颜氏学记》等专门性学案,更是多不胜举,从而构成了庞大的学术流派史著作体系。 本编收录唐晏《两汉三国学案》,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冯云濠、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黄宗羲《明儒学案》,徐世昌《清儒学案》,共有五种,为卷五百。它们都是体例完备,内容齐全,资料充实,名符其实的儒学全史。除了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段的学案,目前尚付阙如外,五个《学案》蝉联而下,中国儒学中“汉学”与“宋学”的代表时期,都有“案”可稽了。加之“学案”类书籍一般都卷帙浩大,字数繁多,仅此五书文字已达千万有奇,足可构成中国学术史之泱泱“大国”。至于其它有“学案”之名而无其实,或虽有其实而无“学案”之名的书籍,以及一些规模较小、体制不备的学术史著述,则统统归入“别史类”中。 文章原题:历代学案小序 杨世文 舒大刚 儒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