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问答》,方以智撰。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桐城(今属安徽)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幼禀异慧,博览群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崇祯十三年(1640)举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为明末复社领袖之一,反对当时朝中的腐朽官僚,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方以智逃至南方,又受到阉党阮大铖等的迫害。明桂王建立南明永历政权后,任方以智为经筵讲官,又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永历三年(1649),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俱辞不就。明亡后削发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浮雪山愚者、愚者大师,人称药地和尚。著有《浮山全集》、《物理小识》、《东西均》、《通雅》、《药地炮庄》、《易馀》、《性故》、《一贯问答》、《博依集》等。 《一贯问答》是方以智晚年所作的哲学论著,他以其“坐集千古之智”的学术胸襟,在批判地继承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基础上,第一次正面提出了极富思辨色彩的“矛盾”概念,从而把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他说:“正信之子,只学天地,更为直捷。是故设教之言必回护,而学天地者,可以不回护。设教之言必求玄妙,恐落流俗,而学天地者不必玄妙。设教之言惟恐矛盾,而学天地者不妨矛盾。不必回护,不必玄妙,不妨矛盾。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乃真一贯者也。”这里,方以智在肯定世界本身充满“矛盾”的前提下,肯定了人们在主观认识和逻辑思维上“不妨矛盾”的合理性。而设教之言千方百计掩饰矛盾,熄灭斗争,用形而上学头脑看待变化无穷的世界,故唯恐矛盾。方以智提出的“三不”原则既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又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影响深远。 国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