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1105~1180),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人,出身世宦大族。绍兴二年登进士第,历任官职。建有“郡斋”藏书处,并编撰出我国现存最早的提要目录《郡斋读书志》。此志自序云:“公武家自文元公以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晁氏藏书,积传数世,屡聚屡毁,然家风不绝。故清人叶昌炽赞曰:“昭德先生书满家。”不过,郡斋之所以能成为名扬后世的大藏书楼,主要是因为晁公武接受了井度的大批藏书。《郡斋读书志·自序》中叙述,井度好藏书,“历二十年,所有甚富”。晚年将其收集的五十箧书赠给公武。公武“惕然从其命”受之,加上自己郡斋旧藏,除其重复,计二万四千五百卷。大约在他任荣州知府时,对这批宝贵的藏书“日夕躬朱黄,校雠舛误,每终篇,辄摄其大旨”,撰成了提要书目《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初成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终成于孝宗淳熙七年至十四年(1180~1187)。共著录晁公武实际收藏图书一千四百六十八部,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各类主要图书。它按照当时已通行的分类,总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设类,每类之内,各书大致以时间先后排列,每书下有提要,少则十馀字,多则数百字,这是《郡斋读书志》最重要的特色和贡献。提要大体可分四类:一是介绍作者;二是评论图书价值;三是记录校本异同;四是判别书之真伪。《郡斋读书志》把晁氏郡斋藏书记述得十分清楚,且集著录、介绍、校勘、考订于一书,故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并为后来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郡斋读书志》有衢本和袁本两种。衢本是信安郡守游钧于淳祐九年(1249年)在衢州刊刻的二十卷本,已失传。同年,宜春郡守黎安朝刊刻了《郡斋读书志》的蜀中传本四卷。当黎氏见到衢本之后,于第二年加刻了四卷本中没有的图书,且补考异一卷并刊,这就是袁本。目前,人们认为最为精善的刻本是光绪十年(1884年)长少王先谦以旧抄衢本校之,并以袁本订补,合为二十卷、附志一卷、卷首一卷的王氏光绪刻本。 国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