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每年到腊八时节,家家户户都会熬制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喝完这碗充满浓浓情意的粥,也就代表着要开始准备过年了。民间有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月八日开始,百姓们就要为年关筹忙。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最大节日,即便是在崇尚清虚的道教宫观中,也特别重视围绕春节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腊八节普施腊八粥便是第一要务。 腊八粥(资料图) 普通人家熬腊八粥看重的是一份传统和传承。经过一年辛苦后,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用有着美好寓意的多种谷物熬一碗腊八粥喝,代表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与普通人家不同,道教宫观是宗教团体的居所,是受十方供养的地方,每到传统节日所举行的大型活动都要回向给十方,因此很多道观会在腊八日一大早熬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粥普施给当地信众,希望所有善信都能品尝到神仙祖师加持过的腊八粥,不但可以暖肠胃,亦能驱除不祥,提前为年关增加一丝暖意。 以道为教,济世利人 道教是一个具有慈爱关怀精神的宗教。宫观中普施腊八粥,体现的正是道教自天师立教之初就立下的慈悲情怀。 当初祖天师受正一盟威之道,于蜀地设立二十四治,广开教门,凡入教者先须交纳五斗米。这五斗米可看作是早期形态的“会费”,任何首领都不能据为己有,而是用来购买粮米等物置于“义舍”,供路上饥渴行人按量取食。这一行为被系天师张鲁进行了更大发挥,《后汉书·张鲁传》中记载道:“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这些措施为天下大乱形势下的民众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并且形成了一个足以和曹魏政权相抗衡的组织。 祖天师(资料图) 道教以道为教,强调的是普天之下的大爱。早期天师道的这种朴素的慈悲济爱的行为,传播的正是道教的慈悲情怀。其实,若和当下的经济概念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与当今十分流行的共享概念有着高度相似性。作为一个宗教团体,离不开当地百姓的乐善好施。但宗教不是占据了祖师道场而为个人谋安逸的环境,接受十方供养只是汇聚万千条涓涓细流于一处,若能够积小河以成江海,便可以举万众之力而成就大功行。所以,腊八节普施的一碗腊八粥,体现的正是道教对人间百姓的关爱。须知道,人们并不缺少这一碗粥,这种相互团结为社会做贡献的凝聚力才是激发人心的根本力量。 腊,本身有祭祀的意义。《礼传》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言内之意曰,腊月本是一个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月份,因为此时处于新旧交接的时节,所以要祭祀神明祖先,以报答其一年中的护佑之功。作为五千年祭祀文化的传承者,道教于腊八日普施给信众的腊八粥,首先要敬奉堂上神灵,祈求护佑加持,然后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给普罗大众,这是把祭祀之真精神变成了真行动。道教信奉神明,追求的正是因信仰而产生的悲悯之心。因为有慈爱,所以才可以成真神;因为有功行,所以才可以受万世香火。 济世利人(资料图) 慈爱天下,温暖世间 《玄门早晚功课经》中有一段“回向文”,写道:“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道教的慈爱,不仅仅是回向给曾经有过施舍行为的人们,而是更愿意充分发挥老君爷倡导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精神,提倡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共同去温暖那些最需要的生灵。 这种奉献,并一定非要强调财物方面的施舍,而是充分发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希望在每一个人心中都能树立起爱他的信仰和为他人服务的信念,这比单纯地去信仰某一位神明的保佑功德更具有现实意义。反观道教的神仙体系,凡是得道成仙的祖师们在世间均有大功行,只有心中装得下天下,才会受到天下人的尊崇。《道德经》中讲到“后其身而身先”,又曰“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强调的是爱天下之人如同爱己之身。唯有齐同于万物,才可以真正了解到“慈悲”二字蕴含的深意。 慈爱天下(资料图) 道观中在腊八节一大早就开门普施腊八粥,这只是道人们日常善行的一个小小方面。道教中的神仙祖师有千千万,不论是作为一名道人还是一名普通信众,在早晚朝礼参拜时,心中升起的是对祖师功德的恭敬,还有对自我善念与善行的激发。以己之力去效法神仙祖师,这才是成道成仙的终南捷径。这一份崇敬之心,更应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中。慈爱,不应沦为宣传的口号。若能够把每一个人心中的慈爱具化成实际的行动,不但年关不再难过,更可以让人间少却凄苦,用彼此的暖心融化这世间所有的孤单与悲凉。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