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丁国旗:文学理论研究热点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1年,文学理论研究领域获得深入发展,研究热点频出。
    ●学术话题选择更主动
    专题频出是2011年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比较突出的特色,这既体现出学术刊物对学术话题选择的主动性越来越明显,同时也说明学术界关于理论问题的共同思考越来越多,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越来越深入。
    2011年6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0年卷)出版,就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的“文学理论的性质”、“中国文论‘走出去’战略”、“文学理论‘本土化’研究”等话题,辑录多篇文章进行了专门探讨。承续2010年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的“文学与形式”主题,不少学者在2011年发表了关于“文学形式”研究的文章。如南帆《文学形式:快感的编码与小叙事》、刘晓丽《文学形式的意味从何而来?》、王一川《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张辉《试论文学形式的解释学意义》、欧阳友权《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等,对形式主义学派、文学形式的概念、文学形式的解释学意义、文学的文本层面、文学形式的转型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积极应对理论现实困境
    在文学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今天,对理论自身的研究,成为学界的一种自觉反应。
    周宪《关于解释和过度解释》认为,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必须超越解释与过度解释的二元对立,多元论基础上的不同解释理论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吴炫《什么是真正的理论?》认为,只有把阐释现有理论(理论研究)、研究现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史研究)与观念批判和创造的理论区别开来,才能把握理论的真正性质。对理论家身份的关注与对理论处境的关注是一致的,陶东风《作家的边缘立场与批判功能——兼论文学创作中历史与道德的几种关系模式》认为,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艺术要对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经济和主导意识形态保持必要的张力;王宁也在《“全球人文”与人文学科在当代的作用》中认为,人文学科的成果及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人文学科研究永远不能中断,西方国家当前遭遇的人文学科的危机值得我们借鉴。
    ●马克思主义文论取得新成果
    2011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以“庆贺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当代文艺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为题,组织了高建平、赖大仁、刘方喜等人的文章,分别从美学发展的历史、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跨学科性”研究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路径。张玉能、张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所做的研究,丁国旗“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要重视‘民族的’标准”的提出与探讨,傅宗洪对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实践中的民歌特征的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新成果。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未来,王杰、段吉方《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式展现出的实践性品格和批判性精神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此外,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中国美学以及1978年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的理论研究,2011年有陆贵山《重读经典文本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意义》,文中提出了“重读、细读和精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的观点,嵇山在《马克思论阈中的“自由”、“自觉”与审美》中,分析与批评了把“自由”、“自觉”当做人和审美的“本质”,以及将人和审美等同起来这一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同时,张文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性研究》、董学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等文,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思想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一些学者在2011年对“西马”研究热进行了反思。《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组织专栏文章,对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西马”倾向以及“西马”文艺批评理论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倾向》、赵文《阿尔都塞学派文艺批评的“去唯物主义”特征》等,也是对此问题的反思性文章。2011年6月,丁国旗《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出版,其立足于学术而非派别所进行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众多超越 “西马”视野的新理论问题。
    ●生活美学、身体美学成热点
    2011年,一些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美学的文化学转向》中,高建平指出,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此外,王一川《物化年代的兴辞美学——生活论与中国现代美学Ⅱ》、马建辉《马克思的生活论思想与当前文艺学、美学生活论转向》、陈雪虎《思考从“文化”到“生活”的可能性——再谈“生活论”的内涵兼谈共同文化的方向》、金浪《日常生活的美学困惑——兼谈美学的生活论转向中的几个问题》、王伟《文学、日常生活与意义调配》等关于生活美学的文章,分别对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的生活论转向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其中既有赞成又有反思,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学界对生活美学的基本看法。
    与生活美学相呼应,身体美学研究也出现了集中讨论的趋势。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认为,引入东方理论模式有助于身体美学理论的完善;冯学勤在《谱系学:美学“身体转向”的方法论契机》中指出,希望能在国内渐热的身体美学话题讨论过程中确立谱系学的基本方法论位置;唐健君《“身体”概念的梳理:语词的充溢与磨损》、刘伟《当代小说中“身体”反抗的美学形式》两文对身体美学的概念与文学叙事进行了研究;王晓华《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则批评性分析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缺失身体—主体的现象。
    此外,我国古代文论研究在2011年主要集中于范畴研究,文论家的著作、分期、流派等的研究,以及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和古代文论的现代性研究等方面。与往年相比,2011年的古代文论研究虽未有特别新颖或激烈争论的话题,但也表现出一些新特色。
    丁国旗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