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六十七)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锐圆读通鉴随笔六十七】——长平惨败的责任问题
    (前262年)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遣使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第166页
    柏杨先生认为,赵王和平原君“是眼睛只看到蝉,没看到黄雀。只看到土地,没看到秦国大军。有弱小国家的立国之道,那就是万万不可横挑强邻。违反这个原则,一定招来血腥挫败,甚至灭亡。接收上党,是一项错误的决策。结果,可怜的战士和人民——多达四十五万人之众,为高层这项错误的决策,付出悲惨代价。”
    韩国不能保住上党,宁与友邦,不与敌国,是无可厚非的。应该不存在韩国引火烧赵国的坏心眼。上党即今山西长治、晋城地区,地势较高,易守难攻,其俯瞰魏赵,是战略高地,秦得之,则韩、赵均在进攻视线之内;赵得之,则可藉此拒秦,起码可作为战略缓冲地区,在秦入侵前在此与之周旋,避免在境内作战。当时的局势,即使赵不接收上党,也必不能保证秦不侵犯赵国,赵国与秦国一战,势所难免。所以,赵王和平原君受上党,不只贪心那么简单。平阳君赵豹看到赵接收上党必要与秦一战的可能,但没有看到不接收上党也要与秦一战的必然,柏杨认为此举是“横挑强邻”,就这一事实,不能成立。
    过了两年,秦复攻上党,破之。赵与秦会战于上党长平,赵守将是廉颇,虽处劣势,但利用地形坚守不出,在当时,这无疑是最可取的战术,久战之下,秦兵不可能持续。真正让赵国付出四十五万人生命代价的是赵括,“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就是从他身上而起。赵王以为廉颇怯战,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母亲坚决反对,她对自己的儿子有更深刻的认识:“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位特具观察力的母亲没有说服发昏的赵孝成王。赵括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术,正中秦军下怀。要说“横挑强邻”,这或许就是。所以,要为后来被坑杀的四十五万赵军负责的第一个是赵王(与接收上党这一决策无关),第二是赵括,第三是齐王,赵军缺粮,求于齐国,唇亡齿寒的道理讲半天,齐王就是不答应。
    锐圆    博客:锐圆江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