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豪 《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汉杨震,字伯起。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邑令,夜怀金献之。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东汉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少孤贫好学,通达博览群书,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一次,他去东莱(今山东掖县)赴任太守,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之前推荐的茂才,为感谢知遇之恩,王密怀藏十斤金,夜里偷偷来探望杨震。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资料图 图源网路) 杨震拒绝他,说:“老朋友知道你的为人,你却不能了解老朋友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正因为知道先生您的为人,知道您刚正不阿,知道您任人唯贤,知道您心怀家国,所以我才深夜来访,现在夜深人静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什么说不会有人知道呢?”王密就很惭愧地回去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 杨震拒绝王密的原因是,存在一个无处不在的“他者”,那就是“天地”。因为“他者”的存在,事情就不会有所谓的神不知,鬼不觉,所以中国人讲究不欺暗室,有最细微处的道德自律,也即慎独。 中国人讲究不欺暗室(资料图 图源网路)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君子能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见的时候,在最隐秘最微小的事情上保持戒慎和恐惧之心,孔子称其为“廉耻之节”: 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孔子家语·五刑解》) 一个真正的君子,立身行道,在大的方向上,用礼指导自己的思想,在具体细节上时刻保持廉耻观念。 《释名》曰:“廉,敛也,自检敛也。”和外在的“礼”的约束不同,廉是一种自律,是自我的内在约束。这种约束就是知道事情的分寸和尺度。《广雅》曰:“廉,棱也。”《九章算术》亦云:“边谓之廉。”所以,廉引申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对物的心理边界。我们说,廉就是将自身与外物始终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不被物役,不做物质的奴隶,“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 养心莫善于寡欲(资料图 图源网路) 《广雅》还解释说:“廉,清也。”《玉篇·水部》也强调:“清,澄也,洁也。”廉是一种精神洁癖,是对自己羽毛的爱惜,是对自己心灵本直的守望。那些沉溺于物欲,灵魂为外物所控制,孟子称其为“放心”,亦即灵魂丢失。 孟子:“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有的人,鸡狗丢失了都晓得去找回来,本心迷失却不晓得去寻求,这是非常可悲的。 找回干净明亮的廉洁本心的最好办法为“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和“廉”相对的是“贪”。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节制贪念。《说文解字》解释“贪”为“欲物也”。收敛内心,控制欲望,自然就远离了“贪”而实现“廉”。说到底,贪与不贪,廉或不廉,皆是欲望使然,心魔做崇,一切皆在自己,而不在他人他物。所以晋吴隐之饮盗泉之水后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持身以廉,不为物役(资料图 图源网路) 君子在与物的关系中,应该始终保持足够远的心理距离,让自己内心一直保持明亮干净的廉洁状态。功不唐捐,廉洁之士虽然没有攫取大量的物质回报,但荫及子孙的德性和名望却是后人最大的财富。 杨震又尝为涿州守,公廉不受私谒。或劝其置产以遗子孙,震曰:“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所遗不己多乎!”子名秉,字叔节,即世称“三不惑者”。 杨震又曾为涿州太守,仍然一直保持清廉奉公的气节,不接受别人的私下请托。有人劝杨震多置办一些产业留给子孙,杨震说:“让后代做清白官吏的子孙,不也是一笔很丰厚的遗产吗?”杨震的儿子杨秉,字叔节,和他父亲一样为官清廉,做官至宰相,世称“三不惑丞相”,即不会被酒迷惑,不会被色迷惑,不会被财迷惑。 持身以廉,不为物役,做一个干净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