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宁波城西范氏:诗书传家 泽被后世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谷敏 参加讨论

    
    天一阁(网络图片)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代对图书的保护、整理、研究等活动,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华藏书文化。作为藏书主要载体的藏书楼,则是藏书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在浙江宁波月湖之西,耸立着一座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座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座家族藏书楼之一。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曾盛赞它:“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1506—1585年),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人,一生酷爱书籍,及至退休回归故里,已搜集图书7万余卷。为了更好地保存书籍,更是为了在家族中营造“诗书传家”的氛围,范钦专门请人在住所附近建造一栋二层的木质结构小楼——天一阁,作为这批图书的保存之所。
    范钦有两子,长子范大冲(1540—1602年),字子受,号少明;次子范大潜(1544—1585年),字子昭,号继明。次子范大潜先于范钦离世,长子范大冲在继承父亲一楼藏书后,随即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以保证先人之书不至流散。
    范大冲之后,范氏家族为守护图书,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藏书管理制度。清代学者阮元在《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一文中记载了范氏家族关于天一阁的严格家规:“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清道光九年(1829),范氏对定期检查天一阁的管理制度又做出进一步规定:“阁上门槛橱门锁钥封条,房长每月会同子姓稽考,并察视漏水、鼠伤等情,以便即行修补”“阁下每月设立巡视二人”等。故此,天一阁能绵延数百年而不绝,成为江南的文献重镇,与宁波城西范氏一族的精心守护密不可分。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高宗弘历纂修《四库全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藏书640种,近6000余卷。其中96种收入《四库全书》,377种列入存目。作为嘉奖,清政府回赠范氏家族一套毛边装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两部铜版画。
    《四库全书》开馆的第二年(1773),乾隆皇帝又下谕旨,赞扬范氏的藏书楼“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命当时的杭州织造寅著亲往宁波,考察天一阁的书楼结构,并仿其形制修建了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文澜阁、文津阁等七阁,范氏家族由此名声大振,“为海内所引望”。
    一楼藏书不仅为宁波城西范氏带来名望,更为其子孙营造了读书、爱书的家族氛围。及至清代,范氏家族人才辈出:从清初至雍正年间,范氏就出了10名进士;明清两代,被列为乡贤的范氏族人多达16位,成为冠冕甬上的书香世家。
    近代,伴随着国家的变革,范氏族人对藏书楼的守护日渐力不从心,阁中图书曾多次被盗,天一阁也破败不堪。为了使藏书有更好的归宿,范氏家族权衡再三,毅然将天一阁转交社会管理。1933年,宁波成立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天一阁始为民国政府所接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一阁更是得到精心修葺,藏书量也不断增加,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天章特奖藏书富,世泽长期子孙贤。”今天,谈起中华藏书文化,我们就会想起天一阁,就会想起为这栋藏书楼守护了十三代的宁波城西范氏家族。他们的坚守与坚毅,正是千万个读书尚礼的中华诗书世家的缩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