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比“捂月子”更奇葩 古代育儿还得“捉夜星子”(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31 北京晚报 呼延云 参加讨论

    山东省淄博市一位刚刚当上妈妈的女子,因为被家人强行要求“捂月子”,在高温天里不但不开空调,还盖着被子,结果因为热射病中暑身亡的惨剧,成为前一段时间媒体关注的热点。
    据报道,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但面对“捂月子”这样的恶俗,哪怕围产保健医生和健康专家磨破了嘴皮子疾呼废除,许多产妇及其家属都不敢不听“老祖宗的话”,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要灌输给周围的人,以求“优良传统代代传”。
    笔者从2000年开始从事健康新闻报道,客观地说,通过国家这些年不遗余力的科普宣传工作,大众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饮食卫生等领域确实有很多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只要一遇到“传统”二字,就开始变得举步维艰。除了“捂月子”之外,还有什么婴儿绑腿、气功治病、食物相克之类的,你再怎么拿出科学证据证明其荒谬,人家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给你堵回去了,有时候气得你真想拿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的名言怼回去:“从来如此,便对么?”
    今天这期叙诡笔记,笔者就来跟您聊聊一种比“捂月子”更加奇葩的“母婴保健传统”——“捉夜星子”。
    
    资料图
    一、骑马操长戈的“夜星子”
    “捉夜星子”这一传统迄今已经基本废除,所以听说过的人很少,而且由于在古代笔记中记录甚少,就更加不为人知。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古代笔记,只在清代的两部书中看到了相关的记录,一是大才子袁枚的《子不语》,另一个是学者和邦额(闲斋氏)的《夜谭随录》,而就这么两本书,居然对此事的记录还有重叠之处。相较之下,《夜谭随录》的记载要更加详细,本文也就主要以这本书的内容进行阐释。
    不过我们还是用《子不语》中关于此事的篇章的第一句话,给“夜星子”做个名词解释:“京师小儿夜啼谓之‘夜星子’。”就是说,这个词是指小儿夜里长时间的哭闹不休,仿佛中了邪一般。顾名思义,“捉夜星子”就是专门针对小儿夜啼的“驱魔人”。不过这类驱魔人都不是什么大法师,“捉者一半老妇人耳”。
    《夜谭随录》中记载了一桩“捉夜星子”的奇事。京师有个做官的人家,“一幼子尚在襁褓,夜夜啼号,至晓方辍”,这种跟上夜班一样准时的彻夜哭闹,持续了好几个月,闹得全家精疲力竭。家中老人便出主意,说这一定是“夜星子”作祟,还是请人来捉之吧!
    于是家中花重金请了一位“从事”此种行业的老太婆。当天夜里,这老太婆坐在小孩旁边,手里拿着特制的弓箭——这弓箭可有讲究了,一定要是桑木做的弓,桃木做的箭,这是因为古人以桑木弓为坚韧,桃木箭则有驱邪降妖之用——不过这特制的弓箭非常小,长不过五寸,桃木箭上系着一缕很长很长的素丝,“搭弓射箭”时要把那缕素丝梳理好,用无名指拈之。
    “至夜半,月色上窗”,小孩开始哭了,屋子里面的人将灯火熄灭,紧张地望着紧闭的门窗……突然间,只见窗户纸上映出一道诡异的影像,仿佛是一个身高只有六七寸的妇人,“操戈骑马而行,倏进倏却”。室内的人们几乎惊叫起来,老太婆连连摆手示意他们不要出声,低语道:“夜星子来矣,来矣!”然后对准那影子,弯弓射之,只听“嗖”的一声,桃木箭射破了窗纸,正中那六七寸的妇人影像的肩膀位置,“夜星子”发出一阵唧唧唧的叫声,扔掉长戈,骑着马跑了。室内的人们一起冲出了屋子,在窗户底下发现了那把“长戈”,原来是“一搓线小竹签也”!
    老太婆顺着那缕素线往前追去,“迹至后房,其丝竟入门隙”。她停住了脚步,而随之赶来的其他家人也站在后房的门前,一时间不知所措。
    原来,这间后房里住着的,是家中祖父留下的一位小妾,“年九十余,甚老耄”,家中上上下下都管她叫老姨。这位老姨性格古怪,“日坐炕头,不言不笑,不能动履,形似饥鹰,而健食无疾病”。她这些年一直养着一只猫,和她相守不离,寝食共之。
    面对这样一位“祖宗级别”的人物,众人肯定是不敢贸然闯入的,但“夜星子”确实跑进她的房间里面了,也不能放任不管。于是大家喊老姨开门,许久没人回答,遂合力撞开门,“燃烛入室,遍觅无所见”。就在这时,一位小婢突然发出了一声惨叫:“老姨中箭矣!”
    
    资料图
    二、形似小棺材的“夜星子”
    众人定睛一看,都吓得目瞪口呆,果然,那支桃木箭正钉在老姨的肩膀上,她疼得低声呻吟不已,而她一贯朝夕相处的那只老猫正被她骑在胯下。大家也顾不得计较事情的真相和本末,先把桃木箭从老姨的肩膀上拔了下来,“血流不止”。捉夜星子的老太婆命令立刻杀死那只老猫,从此小孩子不再夜啼了,“老姨亦由此得病,数日亦死”。
    这一“夜星子”的由来,很像是那位守寡已久、无儿无女的老姨,因为妒忌其他房的子孙昌盛,故意作法,骑着猫吓唬小孩致其夜夜哭闹。不过怎么看都像是杜撰的故事,相较之下,和邦额在《夜谭随录》中记载的另外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件,更具可信度。
    和邦额上学读书时,听一位姓隆的同学讲过:“其一亲戚家,有小儿夜啼,逾两月不愈”。有个老太婆说,这孩子一定是中了夜星子的邪了,我能设法捉住妖魅之物。其亲戚就问她可需要什么道具?老太婆说这个简单,只要做一个木头笼子,四面糊上白纸,放在灶台上,灶窟里面放一盏油灯,灯火的光芒照亮着木头灯笼就行了。等小孩子开始夜啼,她在灶台前倒扣一只粗瓷大碗,碗上横置一把磨得雪亮的菜刀,她搬张小凳面对灶台而坐,即可捉拿夜星子。在她作法除妖时,家中的成年人都要回避,否则法术就要失效,而童男稚女则放任观看。
    当时,姓隆的同学只有十二三岁,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纪,于是“立妪身后观焉”。只见小孩子刚刚开始啼哭,那老太婆就握住菜刀,半闭着眼睛,用刀轻轻叩那只倒扣着的粗瓷大碗,口里念念有词,不知道说些什么。片刻,灶台里的油灯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再看木头笼子上面糊的白纸,“纸上隐隐见黑影,往来闪烁不定,或人、或马、或猫犬,悉仿佛其形”。老太婆口中的念叨越来越急,声音也越来越大,仿佛在恶毒地诅咒着什么。而那油灯的灯光也随着她的声音越来越暗,纸上的黑影变幻和往来也越来越急迫。终于大BOSS出来了!“最后一影,色黯黝,映纸独真,止而不动,形颇似槥。”意思是那影子好像一具小棺材的投影,“槥”即棺椟。说时迟那时快,老太婆猛地睁开双眼,举起菜刀的刀背狠狠砸向倒扣的粗瓷大碗,只听砉然一声,大碗应声而碎!灶台里的油灯顿时变得大亮,黑影像被拍死的蛾子尸体一般印在笼纸上,“如淡墨所染”。
    老太婆把木头笼子扔进火堆里烧掉,“儿啼顿止”。
    可能有读者会好奇,为什么你会说比起老姨作祟的故事,这个更具可信度?因为在这老妪砸碗的故事中,倒是可以看到古代巫婆神汉惯用的“驱魔手法”,比如在指甲里藏上硫黄粉,通过往灶台里的油灯弹射来“调节”油灯的光亮度,而灯笼纸上的影像只是简单的皮影戏操作而已。别忘了,在整个“捉夜星子”的过程中,老太婆始终只有一只手放在台面上,另一只手在下面鼓捣什么,站在她身后的孩子们可是看不见的,想来这也正是她提出大人回避、儿童不避的原因吧。毕竟,她需要有人帮她传播“神技”,又不能让自己的“神技”被见多识广的成人识破拆穿。
    三、鬼啸狐鸣能驱走“夜星子”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小儿夜啼的原因多种多样,作为一位前健康新闻记者兼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所知道的孩子夜晚哭闹,排除生病和饥饿等因素外,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是憋尿或者尿床了;第二是陪睡的人突然换了,孩子在睡梦中感觉到了,不适应;第三是白天受了什么惊吓、睡前过于兴奋或者做噩梦;第四是穿得太少或者太多体感不适——没有一样是什么超自然的原因导致,也绝对不需要“捉夜星子”的老太婆出手相助,只要调整养育方式即可改善。
    在科学不昌的古代,小儿一到夜里就无休无止的哭闹,伴随着一地月光、半窗树影,确实容易让人想入非非,因此古人也就发明了无数奇特的办法。除了用张辽来吓唬之外(《三国演义》中记濡须之战:“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还有著名的止啼歌谣:“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往来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据说多念就能止住,不过这个办法其实就是一种古代的催眠曲,通过重复的声音和妈妈抱摇的动作哄孩子入眠。
    按照清初学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的记载:古人对付小儿夜啼,最常用且最管用的方法还是“吓”。宋代有个名叫吴子经的学者,是欧阳修的好朋友,曾经写过一本名叫《法语》的书,就有这样的记录:“稚子夜啼,拊背以呜之而不止,取果饵与之而不止,于是其母灭烛,其父伏户下为鬼啸,为狐鸣,则其口如窒。”看见没有,拍着后背哄没有用,拿来零食哄也没有用,所以妈妈熄灯灭烛,孩子他爹趴在窗户外面学鬼叫、学狐狸叫,小孩子立刻就不哭了。
    归根结底,小儿夜啼像所有育儿中的问题一样,也许难缠,但绝不难解,更不需要去找什么非自然原因。《夜谭随录》中有一句话评论“夜星子”现象,说得极妙:“非老妪不能降,亦非老妪不能解。”换言之,“夜星子”这东西,纵使真的有,也是“非老太太不能降,非老太太不能解”,捉鬼即是搞鬼人,传统文化中的一切糟粕,都脱不开这个理儿。
    原标题:比“捂月子”还奇葩的“捉夜星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