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初识石鼓:千年前的大秦帝国“东方红”(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31 凤凰网综合 林妹妹 参加讨论

    
    1月30日,由童衍方先生策展的“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展览及石鼓文献研讨会,在宁波天一阁正式拉开帷幕。这场文化盛宴,从筹划之初,就已备受关注,今日研讨会更是引发众人热议。几千年来,文化的繁荣一直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名家齐至
    
    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
    众所周知,石鼓文脉所系,关于它的探索,源于初唐,及至于今,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它历经千年,见证了华夏历史的多少沧桑,“国运昌,石鼓安”,这一切,正如古老的中华文明,丰富多彩又耐人寻味。
    石鼓,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承书家第一法则,石上诗文,千古长鸣,这是传承的密码,也是文明的长歌。
    以至于很多时候,笔者私以为,石鼓不仅仅是中华九大国宝之一,它更应该属于所有与“汉文化圈”有过交集、融合的文明。
    关于石鼓所承载的不可复制文化之重,如何能够尝试探寻一二,粗窥门径,本文或略有助益。
    1、关于石鼓
    

    石鼓,共十枚,石上分别篆刻四言诗一首,计七百一十八字,曰:石鼓文,亦称“猎碣”,被当作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历代学者依据石鼓上的文字取前两个字为十个石鼓起名,即汧沔鼓、吾车鼓、田车鼓、銮车鼓、酃雨鼓、作原鼓、而师鼓、马荐鼓、吾水鼓、吴人鼓。
    2、发现年代及存储地点
    

    石鼓于初唐在凤翔府陈仓境内三畤原荒野被发现。
    唐宪宗时,存于凤翔孔庙;
    北宋时,司马池将其转移至凤翔府学,其中“作原鼓”早已丢失,再次发现时,“作原鼓”已经被切去上半部分,被乡民作为米臼使用;
    宋徽宗时,移至开封,后被金人入侵,辗转至北京;
    清朝时期,乾隆命刊刻十枚新石鼓,以保护被岁月风化的残损石鼓,同时彰显文治武功;
    抗战时期,石鼓从北京流转至上海、南京、汉中、峨眉;
    抗战胜利后,石鼓重回北京,藏于故宫博物院。
    建国前夕,因飞机超重,未被运至台湾,至今。
    3、石鼓善拓及名家临作
    

    韩愈、苏东坡曾作《石鼓歌》。
    北宋欧阳修录时存465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462字,而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其余石鼓存327字。
    北宋《前锋》、《中权》、《后劲》三种拓本被日本人购去,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石鼓文名家临作甚多,如康有为、吴昌硕、翁同酥、罗振玉、邓散木等。
    4、石鼓文制作年代考据
    关于石鼓文的年代,众说纷纭,大致为“主周说”、“主秦说”、“主汉说”、“主晋说”、“北魏说”等,其中史学界多认为其为秦国遗物。
    5、石鼓大小
    

    石鼓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其中“吾水鼓”最大,“马荐鼓”最小(“作原鼓”为残高)。
    

    6、石鼓文字
    阮元原刻经摺装初拓本
    
    吾车篇
    
    汧沔篇
    
    田车篇
    
    銮车篇
    
    酃雨篇
    
    作原篇
    
    而师篇
    
    马荐篇
    
    吾水篇
    
    吴人篇
    7、石鼓文考据难点
    

    石鼓文年代久远,篆刻残缺不全,损毁严重,而且古文字辨识不易,断句困难,所以给解读带来很多难点。
    解读方向,可参考《诗经》、《周易》等书籍相关语法特征或词汇。
    石鼓的大小不一,或与石鼓排列顺序有关联,可能涉及所记录事件的连贯性,甚至可能会是断代的一种依据。
    石鼓“=”代表,叠词,如“沔沔”、“毚毚”等,同时,应考虑“合文”、“助词”的可能性,甚至是“装饰文字”的可能。此外,因为石鼓文部分与《诗经》类似,不排除为押韵或排列等原因的可能性。
    石鼓文中通假字的使用,如“古”可能通假“故”、“写”通假“泻”、“具”通假“俱”、“是”通假“实”等,都值得考据。
    石鼓文中残缺的文字,或可根据语境等因素,适当补词研究。
    石鼓文文字可能涉及到的关乎礼制法度、谦词、古地名等合理使用的研究。
    合理推测,如“作原篇”中“原”是否为“三畤原”等。
    古文字,复构甚多,可适当合理简化,再结合石鼓文,推测解读。
    林妹妹才疏学浅,又碍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抛砖引玉,关于石鼓文的探索,就不再深述。
    石鼓文属于籀文到小篆的过渡时期,它的魅力,千百年来惹得多少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尤以缶翁最甚。
    本文只言片语怎窥其皮毛,欢迎诸位方家莅临天一阁,领略石鼓文的文化传承。再次感谢童衍方先生及各方友人、机构,携手为我们带来的“石鼓墨影”。
    附部分参展展品:
    
    俞樾
    
    翁同龢
    
    黄士陵
    
    伊立勋
    
    曾熙
    
    罗振玉
    
    陈含光
    
    邓散木
    
    商承祚
    
    来楚生
    文:同古堂图:童衍方、冯磊(金石其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同古堂”tgtart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