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频道策划 【编者按】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 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一年里最美的夜晚,无论你身在何处,总会有一轮明月为你千里遥寄相思,让你梦回归故乡。既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中秋月吧!本期“文化眼”集纳一些有趣的小知识,向所有网友表达节日的祝福。 游玩:中秋赏月10大胜地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或阖家团聚,或三五好友,赏月、祭月、品酒、吃月饼祝福团圆。华夏神州赏月绝佳之地有百余处,情由境生,不同的场景引发人生出不同的感情。虽是千里婵娟,一轮明月,却可以品出万般滋味 ! 以下给您提供的十大赏月好去处,带您去感受不一样的中秋之夜!看古人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多美! 大理风花雪月 赏月、吃月饼、对歌 大理的风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 风花雪月 ” ,即 “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 ,是大理著名的四景。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周围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此时, 玉镜高悬,俯视洱海,地涌银涛,水光接天,万顷茫然,一个明晃晃的月亮在海中随浪飘摇,令人惊叹不已。人们 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还要对歌赏月,比赛歌喉,赢得恋人的欢心。 台湾日月双影 赏日月双影奇观 台湾日月潭的地势得天独厚,其北半边酷似一轮太阳,而南半边则像上弦月,故名日月潭。 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富有诗情画意。 在中秋夜半,明月如镜高悬天空,映入潭内形成日月双影,天光月影,尽收潭底,清晰如画,其美无与伦比。 西湖三潭印月 赏月奇观、吃月饼 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沙”的诗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位于西湖风景区内。三个石塔,亭亭玉立矗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每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一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湖金水欲溶秋”。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迷人,故得名 “ 三潭印月 ”明人张宁诗云: “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 。 苏州石湖串月 看湖、看月串奇观 享有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之美誉的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 苏州西南郊有一湖,名曰石湖 ,湖上有座行春桥,桥身有 9 个环洞,洞与洞相连,倒映水中,相当美妙。每当农历八月十五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清澈的月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的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9 个环洞各映月影一轮于湖水之中,形成“九月一串”之奇观,令人赏心悦目。这两三天中,石湖里灯船往来如梭、丝竹弦歌声彻夜不绝。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一片清光。 庐山月照松林 看珍稀地貌、赏月照松林、徒步 奇秀天下的庐山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中秋之夜,在上匡庐赏月也许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庐山含鄱口是观日出的最佳景点,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阳湖上碧波万顷,渔火点点,轻风阵阵。渐渐地,一轮明月从湖那边缓缓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来显得更加清透、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江西庐山有一座牯牛岭,岭上有一条石径松路 。月夜漫步石径上,隐约可见月光透过松影,点点洒落小径,如雪似霜,若银赛玉,微风拂过,松林轻吟,宛如悦耳音乐, 令人陶醉。 杭州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沙”的诗般意境。而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坐在伸入湖面的平台上,静候明月渐上中天,放眼湖中,但见湖平如镜,月华似泻,清风拂面,桂蕊飘香。正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宜宾三江双月 宜宾市的合江门 ,是金沙江、岷江、长江的汇合处,又称“三江口”。中秋之夜,明月当空高照,江口风平浪静,江中双月辉映,一明一暗,是世界上罕见的水月奇观。其中,江边建有“双月楼”,登楼凭栏眺望,十分惬意。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别有一番景致。月明之夜,在豪华游轮的大型观景台上与三五个好友品茗赏月,把酒谈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崂山太清水月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 这里 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是崂山风景的一大特色。在 中秋夜晚海月东升之际,登上 青岛崂山太清宫 东边的山顶,面临烟波浩淼的大海,清丽宁静,回首眺望太清宫,参差的高楼耸入云端,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如入画中。十分壮观。 网师园三月共赏 江苏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地势高,三面环水,亭内正中高悬一面大镜。中秋月夜,天上真月,水中倒影,镜中虚像,三者虚实相映,人到此地,仿佛身临月亮世界。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赋有诗句“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使镜中之景与镜外之景交相映衬,别有一番韵味。“月到风来亭”位于网师园内彩霞池西,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环水,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这是园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 扬州二十四桥月夜 到扬州二十四桥赏月别有一番意境。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瘦西湖公园,是新近修复的著名风景区。二十四桥,亦名念四桥,昔为砖砌桥墩,上铺木板,围以红栏。桥临吴姓住宅。桥畔遍植芍药,故有红药桥、吴家砖桥之称。二十四桥之名,源于隋代,相传隋杨帝在月夜曾借宫女24人吹萧于此,故名。关于二十四桥,历史上向有两种说法,一说该桥仅1座,一说共24座。历代骚人墨客多喜吟咏此桥,尤以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著称,桥因此而名闻遇途。月明之夜漫步桥畔,脑海中会油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让人感到十分的 娴静和幽远。 话圆: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美 “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义颇为丰富的词汇,转眼中秋即将来临,“圆”也有了更加特殊的味道,它不仅是一个字,一到曲线,它还是一个景象、一个寓言、一个哲理、一个故事、一份情感…… 《说文》说,圆,全也。《吕览审时》说,圆乃丰满也。《康熙字典》说,圆即圆满、周全、完备等之意。古人还有“圆而神,方以智”之说,其中圆指行为处事所谓的“通、活、融、满”,神即“神、通、广、大”的宇宙观。可见圆之于古人,不但成为图腾崇拜的象征,也赋予方圆思辩的哲学意象。正如八卦太极图,一个由黑白二鱼盈满闭合的圆,囊括了宇宙的一切变化夤缘和万物相辅相成的方正本质。至于圆与月之联想,那是由于朔望交替、月圆月缺的缘故。农历以朔望记日,朔后15日为望,望后15日为朔,恰好一个完满闭合,这便是年月日的月。特别是8月15日,正置秋收秋播、全年盘点的时候,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们的心境,都是一派天高气爽、日月朗朗的景象。是呀,辛苦一年,盈亏也罢,丰歉也罢,但日子还得过。心之所望,只求全家团团圆圆,只求明年比今年更好。于是全家老少围成一个圆圈,圈里放一圆桌,桌上摆满圆圆的苹果、圆圆的石榴、圆圆的红枣、圆圆的月饼和圆圆的酒杯。这时再看天上的月亮,就觉得格外圆满,明亮,妩媚。如此这般,大圆套着小圆,嫩圆连着酥圆,天上的圆映入酒杯的圆,酒杯的圆融入心里的圆,那该是怎样的心情和享受啊? 自古到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常百姓,都把中秋节视为千古流传的国粹,入诗入画者比比皆是。如宋之朱淑贞《菩萨蛮》“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张先《木兰花》“人意更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周紫芝《江城子》“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唐之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至于李白《月下独酌》,更是中秋赏月的应时佳句,妇孺皆知……在这里,圆,圆月,又成为思乡、惜别、团圆、盼归的一种特殊意象。圆就是月,月就是圆,月圆合一,月圆同化。时至今日,这一意象仍久萦不散并演变得更为宽泛,如圆月示团圆,圆梦示成真,圆满示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