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读周帆谈红学文章有感——兼谈文学界评论界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展静    作者惠稿    (责任编辑:admin)
近日,在中国文学网(2006.9.13)看到周帆先生的大文《崇拜红楼梦是文学的倒退》。此文对学者研究《红楼梦》、国人读《红楼梦》发了一通感慨,发了一通牢骚,言语带刺,愤懑之意溢于言表。周文的主要意思是:国人在“炒作”“崇拜”“迷信”《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家们一种集体迷失,是文学的倒退,是错误的精神文化倾向!”周帆还在文中贬了一通《红楼梦》,损了一通研红人,并说一些作家根本不读《红楼梦》。至于周文说的全国有多少红学机构,有多少红学会,有多少红学刊物,有多少人在研究《红楼梦》,那是夸大其辞,说明周帆并不了解情况,是门外窥探加想像之说。
    周文以上所说言过其实。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如刘心武上电视讲“秦学”,北京电视台重拍《红楼梦》等,确使《红楼》“热度”有些升高,但一些学者还是在正常的研究(多数是兼职),全国唯一一家红学刊物《红楼梦学刊》也在正常出刊。前二者为了名利“炒作”,那没话说,后二者并没“炒作”“崇拜”“迷信”之意,只是有些爱好,有些“痴迷”,就如周先生“痴迷文学”一样。全国一些红学爱好者只是学习,品赏(包括古典文学),和周文所说无关。
    “文学的倒退”,“集体的迷失”“错误精神文化倾向”云云,何来之有,这也太看得起红学了,红学真如周帆说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有这么高的地位,研红者和红学爱好者自己都不知道,红学真了不得呢!我们将要在梦中笑醒,出门都要趾高气扬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这个问题辨起来没什么意思。拜托,你不要开那么大的玩笑好不好,开一个小一点的玩笑。否则,令人难耐。
    在这里,本文并不想谈《红楼梦》(含古典名著古典文学)的意义,也不想谈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这样颇有迂腐之嫌。我也不想列举近代有多少大人物,国学大师,著名作家爱好涉猎红学。我只略谈一下文学界红学界评论界之事。
    我感到奇怪,近一二十年,时不时总有文学界评论界人士对红学界踢一脚,打一拳。总之,是文学界出手,红学界挨打。但红学界人士从来不反抗,是一伙皓首穷经的老头子埋头默默研究,挨了打都不吭一声。文学界出手的人总是说红学界的人“烦琐考证,小题大作”,“就会折腾一部书,还会干什么”,言下之意是吃饱了撑的。还记得有一幅漫画,画一个老学者拿着放大镜在数曹雪芹的头发,令人笑不出声。这次周帆火力更猛一些,有上纲上线之嫌疑。估计红学界人士仍然不吭一声,他们挨打惯了,再打也没什么,反正也没“倒退”到“文革”去,周大作家说话不算数。
    文学界出手打红学界,自有他们的道理。文学界出手打人惯了。八十年代初,文学火了一阵,起到了“社论”的作用,独步天下,惟我独尊,不可一世。后来,电影复苏了,抢了一些他们的读者和风光,他们就骂电影通俗;以后,他们又骂流行音乐,骂电视;到现在,又骂电脑,骂博客。谁抢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就骂谁。红学吸引了一批学者、作家、爱好者,而且显得比文学深奥高雅之意,他们又不服了。他们动不动就打红学界一拳,踢一脚,以泄心头之恼,胸中之气。近年来,红学又热了一点,惹恼了周大作家,周帆就出手了,且出手较狠,可是动不了红学一根毫毛。以在下看来,文学界有些“仇富”心理,有些“没落户”心态,“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阿Q语)
    本人搞一点红学,搞一点文学,都是业余性质,曾在《文学自由谈》2004第一期发有拙文《只有走着瞧》,谈了对评论界的一点拙见。现在评论界是毛毛雨,温吞水,而且水货特多。什么座谈会讨论会笔会(大作家、大评论家赶场子),像地雷战一样,遍地开花,但不是炸鬼子,是放礼花,是给人看的,好看不中用。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也不少,基本上都是谀词,把人都“香”麻木了,被评的人还以为真好,有的干脆说“说假话我也愿意听。”顶多不痛不痒在屁股上摸一把,以示点到为止。或者就是官样文章,大而无当,应付差事。再就是钱权文交易文章,你知我知。还有一点点纯文学评论文章,可惜打铁人瘦弱,写出来的文章成色不够,多是18K以下,谈不出什么新货色。最后是二贩子,西洋货贩过来,掺和一点作料,拼个冷盘,再端出去。
    文学界也不过如此,拿起茅盾奖鲁迅奖作品,看了便使人发困,眼神发散。首先大作家们的语言就令人难以卒读,基本上是大众语言、公众语言,平白且直,没一点特色,没一点文采,没一点含蓄,没一点幽默。既没有古人的文采蕴藉简洁,也没有老外的幽默含蓄多义。当代作家里(近二三十年),只有一个贾平凹、汪曾祺的语言看得一下。汪曾祺有句话“看文学就是看语言”(大意),这是老道之言。可是大作家们嘴上说的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因为做不来。其次,大作家们是文学家,但不是思想家,不是艺术家,不是文化家,不是国学家,等等。
    总之,功底不深厚,只会编一些故事,记叙一些事情,或者回忆一点往事。个人的主观思考太少,文字背后的东西太少,没底蕴;有看点,没看头,读来乏味。不说《红楼梦》,看看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就知道,二万多字的篇幅里,包涵了深且广的思想、历史、人文、现实、风俗、国民性、劣根性等等,一个字顶几个字十几个字,会心读之,心下和先生勾通、交流,快哉莫大于此。我甚至怀疑,大作家们都没认真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就如周文说的一些作家不读《红楼梦》一样。大作家们提起笔来就写,几百万字,一二千万字,就如打开机械化的水笼头,水哗哗的流;更有甚者,四十几天里写五十多万字,就如翻斗车倒垃圾,令人瞪目。鲁迅那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写作方式不复再现(现在人吃什么拉什么),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写作态度永难再有。大作家们看到这些老生常谈肯定会窃笑,“都什么时候了,还扯这个,我们不要喝西北风去。”如是这样,那还有什么话可说,你不说我也明白。
    但我有一点感到不解的是,文学界、评论界永远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十年二十年前,就常听人(报刊)说,这部是经典,那部是划时代;这个写法、形式如何如何好,那个流派,主义如何如何新。过了十年二十年,那些大作家、大评论家还,连他们自己都羞于看自己的作品、评论。他们垄断着写作、评论、发表资源,占据着各种有利位置,他们应该对当代的文学、评论负责,而不要怪到文学界以外的人和事身上。
    我总觉得,那些大作家、大评论家的自我感觉太好了,心态调整的太好了,也许是既得利益捞取的太多了,养尊处优惯了,他们的笔下看不到沉重深厚的东西,看不到否定、批判的东西。要知道,大作家、大评论家是为否定、批判而生存。要否定、批判别人,首先要否定批判自己。什么时候,那些大作家、大评论家能够深刻地反省一下,哪怕有这种态度,那就是中国文学的福音了。曹雪芹、鲁迅都有从富贵、小康到没落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思想上都有飞蛾破茧、凤凰涅磐似的再生、飞翔。当代人的思想都是小里小气的,语言是苍白的,要出大作品,难啊,能够正视就不错了。如果不行,承认不行,也就罢了,一个个偏要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惟我独尊(独霸),“说我行,我就行,不行也行。”现在我可以说了,不读《红楼梦》的、轻视《红楼梦》的、看不下《红楼梦》的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因为你连好坏都不懂。大作家、大评论家们一不懂古文,二不懂外文,连翻译的作品(含古文)也不看,甚至批鲁否曹,甚至怪翻译:“不是没好作品,是没好翻译”,这叫人怎么说?难怪有人说这是大作家、大评论家们“心态最好的时期,收入最好的时期”,有如中国足球队,出不了线又怎么样?!(完)
    (展静授权国学网发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