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告慰前贤昭示后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蔚为大观的传统思想文化,历时20载煌煌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近日在南京出齐面世。《丛书》匡亚明教授主编,由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丛书》蕴含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待和关怀。1996年夏,江泽民为《丛书》题词:“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年11月,胡锦涛在考察江苏期间前往看望匡亚明,勉励《丛书》成为精品,早日竣工。陆定一、谷牧、丁关根、李铁映、吴阶平、钱伟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不同方式对《评转》表示关心和支持。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原国家教委曾于1989年联合发文,要求各个大学和研究所对《丛书》的编撰给予支持。1991年,江苏省委还专门成立了江苏省《评传丛书》撰著出版工作领导小组。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81年,75岁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卸任后,决定晚年集中精力完成这一任务:组织撰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942年,匡亚明同志从山东解放区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演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认为这是毛泽东交给中国共产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任务。
    匡亚明确定了入选传主的原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因而,传主不仅是那些“立言”的历史人物,而且包括“立德”、“立功”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这是《丛书》的特点,也是创新亮点。
    《丛书》以时代计,先秦从孔子到韩非子,共12部、传15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间,共39部、传65人;唐代22部、传30人;宋代26部、传32人;元代11部、传18人;明清以来为90部、传110人。除了汉族翘楚外,还入选了拓跋宏、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忽必烈、王岱舆、刘智、马德新、宗喀巴、玄烨等少数民族的若干杰出人物。
    《丛书》邀请了丁光训、王元化、安子介、赵朴初、冯友兰、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苏步青、程千帆、杜维明等数十位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
    《丛书》的编撰得到了作者广泛回应,往往一部评传有两三人甚至更多的申报,如《老子评传》有3位,《董仲舒评传》有4位,按照竞争和择优的原则,要求申报者提供提纲和“试笔章”,然后确定最佳人选。匡亚明本人萦心注墨,孜孜以求,撰写了《孔子评传》,成为丛书的开卷之作。
    《丛书》实行“三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要求做到熔“三义”于一炉,三义即“本义”、“他义”、“我义”。“本义”,传主的本来面貌,包括对文献的理解、厘定和时代背景的描述等;“他义”,后人对传主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是非观;“我义”,作者要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在澄清本义、他义的基础上,提出有突破性的真知灼见。特别要剖析和阐明其中的积极因素,以有利于丰富充实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者务必把评传写成自己的名作和代表作,要能真正代表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从而能自豪地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对话。
    神笔漫衍千年史 寸心细描百家魂
    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丛书》实行主编负责制,作者写毕书稿后,由分管副主编请审稿人按审稿要求审稿,再由副主编提出定稿意见,交由主编定夺。一位作者感叹:“尽管自己的书稿并非是一部高质量的著作,但审读意见的确是一篇高质量的书评!”
    采取了“编辑提前介入”的措施,在作者写作阶段就确定了责任编辑,双方提前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作者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要拜访作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及资料,了解进度,增进沟通。“交心交谈交流学术,隔山隔水不隔心”,这是学者与学问之间的学术切磋,是同道与同道之间的智慧交流,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拜访过程中,中心的同志恪守匡老定下的规矩,一律由自己掏钱请作者吃饭。
    为了及时沟通,“中心”编印了100多期《丛书动态信息》,作为沟通的桥梁。“中心”的各项措施,《丛书》撰著出版的进展情况,作者的撰写经验或心得体会,对书稿的审阅意见或撰稿的技术规例,都通过“动态信息”予以通报。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写“评传”是作者和传主、今人和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作者们坦言:“我希冀自己撰写的评传能成为未来大厦上的一块不甚逊色的砖石”;“纸上留声终不空,百代千秋有共鸣”;“板凳甘坐十年冷”;“著述不存名山心,祈望来者有知音”;“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文章发表之前多听点意见,文章发表后少受点批评”;“德不孤必有邻,思不断必出新”、“神笔漫衍千年史,寸心细描百家魂”;“不求不朽,但也决不速朽,让三、五十年之后也有人赞叹我们的工作”!
    马洪林教授在撰写《康有为评传》之前已经写过《康有为大传》,仍另出蹊径,数易其稿。李锦全教授在《陶潜评传》写到四分之三时突发脑中风,经抢救脱险,稍有康复,又投入写作。历史学家吴量恺完稿后让自己的研究生看,“向我开炮”,三易其稿。有的学者为写好评传,自费考察传主故里,寻访传主后裔。一位撰伊斯兰教传主的作者还“泡进去”,去清真寺考察礼拜,并参加一些宗教活动进行体验。有的作者百事缠身,“心有余而时不足”,便将自己发表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交给中心,转给继撰者参考。
    四十出头的研究员庄春波的修改稿寄出不久,就因脑出血而倒下,经数日抢救无效辞世。人们只是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壮烈,其实,在静谧的学术斗室里,也有血脉贲张的煎熬和撕心裂肺的搏击,甚至搭上宝贵的生命!
    封面设计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守义,丛书每一册封面上,都有一只传主所处时代的灯盏,象征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光辉薪火相传,辉映现代文明的征程。为此,张守义收集了上百盏古灯,成为古灯收藏家,在收藏界传为佳话。
    形成一个好学派 造就一个好学风
    “这是中华民族2500多年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图景”。《丛书》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中国哲学界德高望重的张岱年教授生前曾高度赞扬编撰《丛书》对于弘扬、总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意义,并肯定已出版的一些《评传》在史才、史学、史实三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水平。著名学者张岂之认为:历史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功在集辑、提要诸方面,而《丛书》则是经过数百学者二十余年来沉潜的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这是罕见的。
    台湾佛光大学创校校长龚鹏程撰文:十九世纪后期,哈佛大学校长爱伦坡主持编撰了一套五十卷的《哈佛经典丛刊》,时间跨度自柏拉图到20世纪初。这桩美国历史上的佳话,在我国足可媲美者,厥惟南京大学已故校长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二百部鸿篇巨制了。两者都是值得惊羡的工程而又都由著名的学府主持人倡议并实施之,令人赞叹!
    不依古法但横行,便有风雷绕膝生。《丛书》不断获得国内各级各类图书评奖。《孔子评传》等60余种图书荣获“中国图书奖”和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省市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在先期出版的150部中,约半数以上得以重印。
    早在谋划之初,就定下另一目标:“出书又出人”。通过编撰丛书,能够在我国当代文化学术界“形成一个好学派,造就一个好学风”。这个学风就是求实、求新、博通、圆融的统一。
    “中心”始终坚持把编书同研究紧密结合,逐步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思想史的“点”式研究转向“点、线、面”结合的研究模式,历年来先后举办过5次大型学术会议和3次中小型学术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科研特色。每年“中心”都有3个以上国家社科课题,如华夏民族凝聚力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演变研究等都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传统思想文化的煌煌巨制已经问世,如何使其中精华成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从2000年起,启动了传统思想文化普及本的工作,出版了面向大众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丛书》,共8本,出版后一售而空,获得社会好评,接着又设计了16本普及性《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与此相配合,“中心”还在本科生中定期开设普及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现正在开设“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系列讲座,受到莘莘学子欢迎。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