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昆曲艺术节,创新还是灭杀?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刘红庆    《南风窗》杂志    (责任编辑:admin)

    过去我们是养猪,他们是来吃肉的,现在,他们直接把种猪吃掉。今天说“保护昆曲”都不够,因为艺术节主导思想的错误,我们现在所做的几乎是在“保卫昆曲”。 ——顾笃璜
    2006年7月5日到13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经历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专家愤怒、演出商惊讶、观众大呼上当、爱好者觉得末日来临的同时,6个昆曲专业团体分得了大约千万人民币,文化部官员则觉得成绩很大。
    昆曲自身在上个世纪初就基本消亡了,但是其器官被有效地移植到新起的其它戏曲中去,尤其是京剧中去。昆曲的好演员也因为昆曲的不景气转业表演京剧。85年前的1921年,一群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一群向往古典昆曲表演的中国人在距上海不远的苏州成立了昆剧传习所。昆剧传习所把当时可以找到的纯粹的古典大师聚拢在一起,培养了著名的“传”字辈昆曲艺术家。当时招收了一些8到13岁的穷孩子,在“拙政园”主人、“狮子林”主人等有识之士养育下,从前人身上“传”承了600多出古典昆曲。正是“传”字辈艺术家使得传统昆曲得以复活。
    到2006年7月第三届昆曲艺术节在苏州昆剧传习所旧地举办的时候,“传”字辈艺术家只有一个半了。半个是因为他后来改行了。健在的也已经99岁。
    解放后,“传”字辈艺术家在苏州又带出了“继”字辈、“承”字辈、“弘”字辈、“扬”字辈四代昆曲从业者。“继”字辈现在都已70岁左右,基本可以说都退出了舞台。“承”字辈60多岁,上台的机会越来越少。“弘”字辈40多岁,昆曲《长生殿》就是他们主演的,“扬”字辈30岁,青春版《牡丹亭》由他们担纲。
    而苏州之外的昆曲,都向京剧靠拢,张大嘴哇哇唱,武场打击乐器也从京剧和盘端来,所以苏州之外的不少所谓昆曲剧团,其实都是京昆剧团,多数演员是学京剧出身。
    昆曲之所以在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第一个为世界所认可,是其古老性,即通常说的“百戏之祖”。另一方面,昆曲之所以是昆曲,就在于其“雅”。在苏州人看来,不仅京剧粗糙,越剧都太通俗。只有昆曲是文人的,甚至可以说是遗老遗少们的雅乐。
    但是,国家拿出上千万元来扶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不懂得昆曲的行政干部却提出“创新”才是出路的主张。由于错误的导向,致使大家拿传统乱开刀,有现成的剧本不用,到处请编剧、请导演、请灯光设计、借演员,力求在形式上更加现代化。在这此届昆曲节上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7月7日晚上的昆曲剧目《折桂记》,形式新,观念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戏不够神来凑。因为生育过而必须行孝道。就这样的陈旧主题,说到创新甚至觉得可笑,时代气息都只体现在声光电等技术的运用,而人生的感悟、法与理的解读还停留在100年前,甚至比100年前的人都更封建。
    最可笑的是10日晚上的上海昆剧团的《一片桃花红》。超级豪华的舞台美术,支撑着的是一个简陋的故事,关于什么是女人的“美”的讨论:相貌重要还是心灵重要,忠贞不渝好还是水性扬花好。帝王、美人、英雄演绎了一番,结论是心灵美重要,忠贞最好。
    7月11日晚上,湖南省昆剧团演出《湘水郎中》;12日晚上北方昆曲剧院压轴演出《百花公主》。这样,所有献演的节目全部亮相。《一片桃花红》和《百花公主》,一个海派昆曲,一个京派昆曲,在继承和创新上都很失败。一个专家说:他们搞昆曲不是来保护昆曲,而是来吃昆曲。
    创新葬送市场
    在非常有限的关于昆曲艺术节的报道中,只有上海《新民晚报》点到了一点点痒处——《演出商“缺席”中国昆剧节》。报道说:虽然国家已启动了“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此次在昆曲节上亮相的全国7家昆剧院团的8台大戏都获得了国家专项基金的资助,但昆剧艺术要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若不选择进入“博物馆”,那么就不得不面对演出市场。虽然每个院团自己都有相应的负责演出事宜的部门,但从总体上来看戏曲院团负责“推广销售”的相关部门已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些圈内人士认为,演出商的作用至关重要,昆曲艺术若要进入演出市场也离不开这一重要角色。
    真实的情况是,不是昆曲艺术节不要演出商来,而是演出商看了主办方提供的“剧目”就不来了。知情者说,有几名台湾的演出商对“昆曲节”向来有浓厚的兴趣。第一届昆曲节,苏州以传统剧目赢得了台湾演出商的认可,才有了轰动海内外的《长生殿》与《牡丹亭》。这两个戏台湾演出商都选择与苏州昆曲界的合作,是人家看到了苏州昆曲的传统性。现在连苏州自己都放弃《浣纱记》不演,去新创作《西施》,怎么能引起演出商的兴趣?
    另外有报道说,“昆剧节的主要活动是全国昆曲界一次汇报演出和剧目评选:由‘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专项资助排演的3台新创剧目和5台优秀传统整理改编剧目基本上都只设评委场;创新的剧目在比例上还没占到40%;一些昆曲迷们表示,估计票很容易买,就像上一届(2003年)一样,半卖半送。”
    《长生殿》和《牡丹亭》是台湾演出商定做的,他们投资,剧团出力,结果是演出宣传得好,演员名气大了,政府脸上有了光,显示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尤其是《牡丹亭》,借助白先勇的影响,在演出界迅速蹿红。可是,《长生殿》和《牡丹亭》吃的依旧是祖宗,没有这样海峡两岸都认可的经典本子,台湾观众凭什么买账?按照《长生殿》和《牡丹亭》的路数弄出一个《一片桃花红》这样的笑话来,台湾演出商不买单。
    顾克仁是中国昆曲博物馆馆长,他参与了第三届昆曲艺术节的操办。我问这届艺术节大家评价怎么样?顾馆长说:当然是好的呀。我问:轰动了全国的《牡丹亭》和《长生殿》什么时候演?顾馆长说:这次都不演呀。为什么?因为这次强调的是新创作的作品。只演新作品,“艺术节”的含金量会不会打折?会不会有反对的声音?当然会有的,有人认为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不能动的古老的经典艺术。可是,艺术节是文化部艺术司具体负责的,他们认为只有新剧目才有扶持的必要。所以,有的思想保守的昆曲从业者就坚决不看艺术节的作品,并且不参加研讨会,觉得不值得和现在的这些人在一起交流。
    顾笃璜:保卫昆曲!
    顾克仁所说的“思想保守的人”就是顾笃璜。
    20世纪80年代有人想彻底地解散苏州昆剧团的时候,顾笃璜是坚决的反对者。为此,他辞职而提前离休,离休后以个人的影响力,在苏州恢复了“昆剧传习所”。苏州人把昆曲都叫成昆剧,因为外面人说的昆曲,都是指戏剧而言的,纯粹的昆曲不是戏剧,而是指昆剧的音乐。
    顾笃璜在苏州昆剧团坚持不要京剧的武场乐器,坚持演唱以传统的收敛的方法而不是张扬的方法,坚持传统剧目的学习与排练,坚持服装以传统的样式而不轻易创新。因为与昆曲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顾笃璜成了苏州昆曲的另一个名字。但是现在,顾笃璜对于自己曾参与创办的昆曲节却采取了抵制的态度。
    顾笃璜说有个成语是“无则改之”。他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旧的,不创新他们就没饭吃,而搞创新,我顾笃璜也不发愁,只是觉得我们丢掉了自己最好的传统。”顾笃璜说:“我不反对创新,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创新的投入与抢救的投入差距太大。”为了创新一台新剧目,地方政府动辄投入数百万,而顾笃璜想申请15万来为老剧目留下些声音资料,结果政府部门只批给他5万元。即使只有这5万,也可以找老艺人录制好些剧目了。
    顽固的顾笃璜与文化部官员的意见相左,7月9日上午就更加明朗化了。在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85周年座谈会”上,文化部官员行政级别最高,被安排在重要位置上,并第一个发言,他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顾笃璜的讲话一再强调抢救的重要性。甚至说:苏州为了拓宽干将路,毁掉了多少文化景观?政府的政绩工程有了,可是完整的苏州却没有了。在传统的地基上创新,要不得。传统就是传统,只能保护。
    文化部官员没有和这个顽固的守旧的老头较劲,待老头话音一落,他拂袖而去。
    主张创新的说:只有新作品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吸引年轻观众欣赏。顾笃璜说:昆曲是遗产,遗产怎么创新?创新了还是遗产吗?
    主张创新的说:时代变了,观众变了,演员也变了,作品还都是些老东西,谁看?顾笃璜说:把昆曲改成周杰伦,那大家直接看周杰伦就是了,何苦来看昆曲?把李白的诗都改成白话,那还是李白吗?把大家引导到错误的路子上去,那只能加速昆曲的灭亡。
    理解文化部的官员并不难,他们是领导艺术创作的,如果昆曲永远是《牡丹亭》和《长生殿》,或者其他过去的老剧目,那他们领导下的当代艺术创作的成绩又在哪里?理解顾笃璜这样的老昆曲从业者也不难,他们见不得这样那样地改造昆曲,因为他们经历过昆曲的辉煌,他们知道最好的昆曲是什么样子的。
    顾笃璜拒绝看“第三届昆曲艺术节”上的新剧目,他说:“按理,我不看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我太熟悉,我不看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想怎么糟蹋传统。”看完所有的戏后,笔者和他聊起观感,觉得昆曲艺术节的做法第一个错误就是背离了昆曲。顾笃璜说不是,他认为第一是背离了艺术,“倘若他们不要昆曲还做成了艺术的话,还是一个好的事情。关键是他们跟本就不是在做艺术。过去我们是养猪,他们是来吃肉的,现在,他们直接把种猪吃掉。今天说‘保护昆曲’都不够,因为艺术节的主导思想的错误,我们现在所做的几乎是在‘保卫昆曲’。”
    7月17日上午,在中国昆曲艺术博物馆,一个台湾的演出商故意躲过昆曲艺术节来与顾笃璜见面,他们希望把最传统的经典昆曲,继续输送到台湾。而在苏州本土,在错误的指挥棒下面,昆曲市场还在萎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