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95岁华诞,如今过生日,寿星在吹蜡烛、切蛋糕前都要许心愿。今年季老过生日会许什么心愿呢?眼下季老在住院,当然无从了解。不过,近些年季老常有一些呼吁或期盼见诸媒体,这些无疑反映了季老心中的关注和愿望,都可能属于“生日心愿”的范围。在遥向季老祝寿的同时,我把季老近些年的呼吁和愿望梳理一下,尝试对季老的“生日心愿”做一些解读。 第一、希望活到108岁。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季老时,季老对总理说:“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总理说:“可以,可以。您现在的思维、精神和两年前我来看您时一样好。” 第二、呼吁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这方面的呼吁很多。如2001年4月季老在90华诞的公益宣传片中,呼吁要重视人文教育,特别呼吁要支持并发挥早年由他与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等学者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的作用。同在这个月,季老又与启功、任继愈等人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主张传承“盛世修史”传统,呼吁尽快启动清史纂修工程。2004年9月,季老与许嘉璐、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5人发起,由一批海内外学者共同发表“甲申文化宣言”,主张保护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歧视,呼吁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呼唤不同文明之间加强理解、辨识、沟通、乃至竞争的同时,季老特别呼吁要重视东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欧美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而中国—印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则属于东方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呼吁要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而呐喊。 第三、呼吁抢救民间文化和保护文物古迹。2002年2月,季老与启功、于光远等人发表“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认为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民间文化,都属于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原生态的文化,呼吁设立抢救和保护的专项基金。2003年11月,又在《人民日报》上呼吁加强民俗学学科的建设。2005年11月季老还与侯仁之、郑孝燮等多人联名,呼吁对北京城大高玄殿、孚王府等一批被占用的建筑文物尽快腾退修缮,以抢救保护古迹。就连山东临清一座失修的小舍利宝塔,他也曾请胡乔木帮助,促请有关部门加以修缮,足见季老对保护文物古迹是多么的热心。 第四、呼吁重视翻译工作。季老曾三次公开呼吁设立“国家翻译奖”。2002年6月,季老会同杨宪益、叶水夫、冯亦代、李赋宁、草婴、梅绍武、罗新璋、陆谷孙等十二位著名翻译家,在《光明日报》联名发表《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向译界提出了6条自律的要求。接着2005年2月,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与我的谈话中,又就改进翻译教学、培养职业翻译家、加强翻译评论、保证翻译质量等问题提出建议与呼吁。就连季老答应出任中国译协名誉会长,他说也是为了能替翻译工作大声疾呼。 第五、呼吁善良与美好。季老还有其他方面的期盼,涉猎虽广,但总不离开善良与美好的愿望。例如,2005年2月在《北京日报》上呼吁改善社会风气,要求在物质、精神之外,还要在“第三个层次”重视心理素质和审美趣味的提升。此外,他热心倡导书写汉字,鼓励多写家书;还同55位作家一起,发出“为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筹建育才图书室的倡议”;今年2月北京干旱,他身处病房,仍握笔写道:“总是想念北大朗润园那满塘的季荷,几年前园子里尚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趣,现水塘枯竭,我和所有北大人一样,都盼望朗润园早一点重新朗润起来。” 以上所列尽管还不能涵盖季老的全部愿望,但仅就这些,已经反映出老人关心国家、热心公益、热爱生活的理想和胸怀。如果说,季老要在生日许心愿的话,我想,实现这些理想和胸怀,应该是最贴切的心愿了,因为那些正是季老所一再呼吁和期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