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上海书展第一分会场内笑声朗朗,几十个青少年围坐台下,倾听张汝伦、江晓原、许纪霖等沪上知名的人文学者为暑假中的青少年推荐理想书籍。易中天的通俗历史读物《品三国》则再度成为场内争议的焦点。历史学者许纪霖认为《品三国》文字粗糙,“看看电视还行,看书就免了。”哲学教授张汝伦则推荐了著名通俗历史普及作家林汉达,“我就是看着他的历史故事书长大的。” 《品三国》只适合视听 易中天新著《品三国》在书展中的人气一路飙升,三位学者在现场被不少小读者问到对该书的看法。 身为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表示,中文系出生的易中天能靠史学文章一炮而红实在令人佩服,但这也让他感到有些遗憾:“其实易中天早期的作品,比如《读城记》等都称得上是上品,文字非常好。但他的《品三国》的文字却很粗糙,不值得一读。如果只是听听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更适合视听而不是阅读。如果大家实在想要读读易中天,就选择其早期作品‘品读中国系列’。” 江晓原认为,易中天创造了史学的娱乐功能,而且非常成功:“《品三国》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诱惑,但却是一种需要抵御的诱惑,因为它并没有什么价值。”张汝伦则为想要读点历史故事的学子们,推荐了林汉达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以及《西汉故事》:“这套书文字好,简洁并且还很有韵律。如果林汉达活着的话,百家讲坛就该邀请他,那么红的就是他而不是易中天。” 推出读书三“不”原则 三位学者在为青少年推荐书籍时,明确提出了读书的三“不”原则:不要看流行的书籍,不要读能够完全读懂的书,更不要出于功利去读书。“流行书籍就如过眼云烟,漫长的人生岁月不可能从中得到足够的养料;要不断为自己存储一些看不懂的内容,留待在以后的岁月让大脑这台CPU慢慢处理这些信息,也许若干年后蓦然回首,就发现“真知灼见”已在灯火阑珊处;生命中充满偶然,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将来会立足于哪行哪业,要广种薄收读好书,才能为将来做好准备。” 有学生在现场提问说,因为课外时间很少,不得不去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希望老师们能够给予一些点拨。张汝轮立即情绪激昂地说:“什么叫‘文化快餐’?我觉得这个提法本来就很有问题。饭不吃会死人,但不吃那些所谓的‘文化快餐’会饿死吗?正是因为时间少,就更要读好书。”(干琛艳 王佳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