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尼泊尔工匠与白塔寺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CCTV.com    (责任编辑:admin)

    
    尼泊尔工匠和白塔题图
    矗立在北京西城的白塔寺,曾经是元代首都的标志性建筑。据史料记载,公元13世纪,一个尼泊尔的工匠,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中国西藏,又从那里继续北上,一直来到元代的京城元大都,建造了这座流传千古的佛塔,建造者名叫阿尼哥。
    为什么一个尼泊尔工匠要穿越千山万水前往遥远的中国?究竟是谁向他发出的邀请?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主持建造了中国元代首都的标志性建筑白塔?今天就让我们说一说——尼泊尔工匠与白塔寺。
    李查维时期的尼泊尔建筑
    尼泊尔王国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等国家接壤,面积近15万平方公里。世界上10座最高的山峰有8座都和尼泊尔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所以这个国家又被称作“喜马拉雅山王国”。
    喜马拉雅山南侧就是加德满都谷地。在加德满都谷地西南方向的特莱平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宗教圣地蓝毗尼,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里,它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的圣地。
    尽管尼泊尔是佛教始祖的诞生地,但这个国家却是世界上惟一把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而且,作为国教的印度教与佛教在这里交相辉映,彼此友善相待。
    在“万物有灵”的加德满都谷地里,有 3座彼此相连的城市——加德满都、巴德冈和帕坦,它们各自拥有一座完整的王宫广场。就这样古老灿烂的佛教建筑艺术自然而然地融会在老百姓现实生活的熙熙攘攘中,优美的建筑在王宫广场的大街小巷里比比皆是,用当地人的话说“这里的寺庙比人多”。
    走在加德满都谷地的老街上,你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似乎沿着它就可以直通尼泊尔的历史深处——
    公元1世纪,印度教的教规开始在尼泊尔广泛传播,从那时起,城市建筑就再也没有和宗教分离过。在这里,宗教艺术和世俗生活水乳交融。
    公元4~9世纪,尼泊尔进入了古典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李查维时期。这个时期佛教盛行,在大量的佛教建筑中,木工、木料、雕刻艺术都呈现出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但是由于木材结构的耐腐性差,所以能够长久保留下来的木制结构建筑所剩无几,而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上的独木庙,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据说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上的这座独木庙是由一棵树建造的,是加德满都最古老的建筑。在这个广场上,还有童女神库玛丽庙、象头神庙、湿婆神庙、毗湿奴庙、纳拉扬庙和黑天神庙等等。加德满都的王宫广场浓缩了尼泊尔李查维时期的各种建筑精粹,处处都体现出印度教这种信仰的无处不在,成为尼泊尔文化、艺术精华的缩影。
    加德满都最壮观的是被称为南亚地区最大佛塔的浮图纳特大白塔,这里也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
    浮图纳特大白塔正好坐落在古代从尼泊尔前往西藏的商旅要道上,这座塔始建于公元5世纪,据说塔里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据尼泊尔史书记载,当年一位妇女向统治加德满都谷地的国王要一块水牛皮大小的土地修建佛塔,国王欣然同意。结果,那位妇女把牛皮割成细细的牛皮绳连起来,圈出好大的一块地方,建起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巨大佛塔。
    马拉王朝的尼泊尔建筑
    但到了13世纪,李查维时期的艺术渐渐衰落了,随后一个生机勃勃的王朝——马拉王朝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期,随着印度教传入尼泊尔,印度教和佛教也相互融合,这不但体现在文化上,也充分体现在宗教建筑形式上,从此,尼泊尔进入了一个石刻、金属工艺、绘画和木刻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马拉王朝期间,金属塑像取代石雕成为主要的雕塑艺术形式,像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高大雄伟的金身国王塑像、帕坦老王宫中的雄伟的甘加女神像、斯瓦扬布寺的两个优美的度母,都是金属雕塑的代表作。
    重要的寺庙都加了金汞合金的屋顶,金、银、铜和其他金属的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木刻、象牙雕刻、赤陶和烧砖等手工艺也同样非常繁荣。这个时期的工艺取代了李查维时期简洁探索的风格,以精巧和复杂为特征。
    在马拉王朝统治的数个世纪中,尼泊尔工匠用他们创造的各种艺术样式装饰了几乎每座寺庙和重要建筑。这种风格对于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就是尼泊尔建筑和内地建筑艺术首次在藏区佛寺建筑中与藏式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
    由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理位置上的天然联系和西藏藏传佛教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尼泊尔艺术渐渐走进西藏,佛教寺院的建设也随之兴起。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阿尼哥
    马拉王朝的首都帕坦,正是工匠阿尼哥的故乡。
    在帕坦的历史典籍中,并没有阿尼哥的记载,阿尼哥的历史记录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元史·阿尼哥传》中。
    按照《元史·阿尼哥传》中的记载,阿尼哥生于1244年,又名阿尔尼格尼,帕坦的当地人都叫他八鲁布。他出生于尼泊尔的皇室家族,从小不但聪慧而且勤奋。他的同学之中有一位家里是以绘画、雕塑为职业的,一天,这个同学拿来一本有关建筑工艺的《尺寸经》来读,阿尼哥坐在一旁,不动声色地静听默记,等同学读完了,阿尼哥也已经把这本书的内容熟记于心了。
    由于很早就接触了工艺、美术和建筑方面的书籍,阿尼哥从小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他的刻苦努力,年纪不大就成了一位在帕坦当地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他不但能从事金铜艺术,还懂建筑,画唐卡。
    当时,许多尼泊尔工匠陆续前往西藏从事佛教建筑艺术的工作,而许多西藏的佛教徒和经师纷纷前往印度、尼泊尔拜师学习。特别是到了藏传佛教的后弘时代,西藏和尼泊尔的交往更加频繁。
    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尼泊尔工匠和艺人几乎是把西藏拉萨当作他们自己的家了,而尼泊尔的帕坦也成为当时西藏学者艺人汇聚的地方。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西藏的著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请他来掌管全国的佛教,并且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治与宗教大权,于是,藏传佛教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了。
    八思巴作为大元的国师,他要把藏传佛教推广到整个元朝统治地区,而弘扬佛教需要载体,为了在西藏地区建造一座黄金塔,他特意从尼泊尔招募了80位工匠来完成这个工程。当时年仅17岁的阿尼哥也在其中。
    在西藏建造黄金塔的日子里,17岁的阿尼哥因技艺超群被八思巴看中,八思巴指定阿尼哥作为建造黄金塔工程的总监工。阿尼哥没有辜负八思巴对他的信任,仅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率领着尼泊尔的工匠把黄金塔造好了。遗憾的是,我们在今天的西藏,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年阿尼哥建造的那座黄金塔了。2年以后,当阿尼哥的工作全部结束后,慧眼识英才的八思巴决定带阿尼哥去元大都。
    据《元史》记载,八思巴收阿尼哥作了自己的俗家弟子,并带着他一起北上去见元代皇帝忽必烈。
    当忽必烈见到这个尼泊尔的年轻人时,想亲自考考他。《元史》中是这样描述他们会面的:
    忽必烈板着脸来问阿尼哥,“你到我的大国来,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
    阿尼哥神态自若地回答道:“圣人抚育四方万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到您的面前,有什么害怕的呢?”
    忽必烈心中暗暗赞叹,脸上却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那你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呢?”
    阿尼哥说:“我看到天下苍生饱受刀兵之苦,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怜惜生灵特来劝陛下拯救他们。”
    这次谈话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就这样落在了年轻的阿尼哥身上……
    
    阿尼哥铜像-代替
    妙应寺白塔的横空出世
    公元1271年,为巩固中央与西藏僧俗势力的亲密关系,达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治目的,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他亲自下命令让阿尼哥负责设计和施工。
    阿尼哥带着伟大的抱负开始了他的工作,他希望把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印刻在这个中国北方的大都市中,他将要把在家乡帕坦得到的所有灵感和心得都用在了元大都白塔的建造上。
    建造白塔的塔址选在了辽代的妙应寺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方,是因为在这个寺庙地基下面曾发现了释迦牟尼的佛舍利。大藏经中记载,1271年农历三月十五,有人报告忽必烈寺庙夜间经常出现蓝色火球,他实地一看果然如此,开挖后发现地宫中有20个释迦牟尼的舍利和 5部托罗密经。最重要的是大藏经记载说,装舍利的瓶子底下有一枚铜钱,写着“至元通宝”,忽必烈认为跟自己的缘分特别深,所以就在这里开始建塔。
    “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音译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成的小颗粒,而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作法。阿尼哥接受了营建白塔的任务后,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最终决定采用尼泊尔的佛塔样式来建造。这种尼泊尔佛塔的蓝本是古印度覆钵式佛塔造型,塔身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由于是沿袭藏传佛教的样式,所以又被叫做“喇嘛塔”。
    阿尼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近9年的时间,在1279年建好了这座妙应寺白塔。整座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其建造工艺之精巧、算度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塔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
    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叫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十三天”。
    这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的白塔,既适应宗教活动的要求,又达到“壮观王城”的作用。当它在元朝的首都凌空而起时,京城市容为之生辉,“金城玉塔”的盛名轰动一时。元代碑文中写道:“如果不是建造的这样壮丽,就无法显现出它的尊严;如果不是建造的这样雄壮,就无法显示出它的君临天下的气概”。
    忽必烈大喜过望,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了一块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土地,他亲自下令,以这座白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
    妙应寺白塔的建成,不仅为中国古老的佛塔增添了新型的种类,也给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制定了中央模式。
    妙应寺白塔是阿尼哥最辉煌的艺术杰作,也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是进入中原的第一大塔。其他的塔,比如北海的塔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过来的。
    毫无疑问,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对于元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当时,凡元代京都寺观的塑像,大多出于阿尼哥之手。他又收当时中国的知名画家、雕塑家刘元为徒,将印度﹑尼泊尔等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影响到明清两代。
    阿尼哥后来还受忽必烈委托,修复了宋代遗留下来的针灸铜像。
    针灸铜人像是北宋时期的王维一设计制造的,其制造工艺非常精细,上面人体的经脉一目了然,每个穴位都有一个对应的针孔。据说当时御医进宫之前都要依此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的时候铜像里注满了水,针孔封上蜡,医生考试时一针下去要扎到穴位,扎到穴位里面的水就会冒出来。
    针灸铜人像到了忽必烈手里的时候已经破损不堪,很多年都没有人能修复好它。阿尼哥接受了这个挑战并最终圆满完成了针灸铜人像的修复工作。
    1273年,元政府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阿尼哥被任命为总管府总管。5年后,忽必烈授予他光禄寺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1305年,61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
    这位尼泊尔伟大的建筑家、工艺家,自从进入元大都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
    阿尼哥在中国的45年中,不仅创作出题材广泛、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宗教作品,而且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一生当中一共建造了3个大塔:西藏的黄金塔,北京的白塔和五台山的大佛塔。
    他主持修建建筑10余座,塑像、绘画作品不可计数,为喇嘛教在内地的传播,为汉、蒙古、藏各族美术的融合,为中、尼两国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影响深远。
    在中尼文化交往的1600年的历史长河中,阿尼哥来中国可以说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笔。
    虽然我们无法找到阿尼哥在中国的墓地,但是好在白塔还在,一个中尼人民世代友好的故事还在流传。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